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扬帆再启航 砥砺新征程

发布日期:2021-01-06 09:56 作者:综合科 来源: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字体: 阅读:

历史的进程中,总有一些壮举令人澎湃;时间的长河中,总有一些力量催人奋进。

五年,是一个时间刻度,更是一次发展跨越。“十三五”以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连续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精神,特别是2020年,努力克服疫情、洪灾等诸多不利影响,在各县区园区、市直各部门共同努力下,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绿色转型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2021年,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将发扬"三牛"精神,迎难而上,拼搏进取,为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生态美的新阶段现代化美好淮南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100周年!

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优势

大手笔,大气魄,大格局。一大批打基础、管长远、利民生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或建成或在建,为淮南未来发展蓄势助力,插上腾飞的翅膀。引江济淮工程全速推进,东淝河船闸主体顺利完工,这是引江济淮工程八大枢纽中第一个主体完工的控制性工程。商合杭高铁(淮南段)及3个站点建成投用,我市迎来双高铁时代。济祁高速建成投用,合肥—周口高速公路(寿县至颍上段)等开工建设,凤台淮河二桥、孔李淮河大桥、淮上淮河大桥建成通车,公路桥梁建设气贯长虹。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取得新进步

科技创新引领未来。创新要素资源向核心区域、重大平台、重要领域汇聚。市高新区升级为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扎实推进“三重一创”成果显著,“赛乐普国家一类抗肿瘤新药原料药生产”“国瑞药业系列临床急需药物注射剂研发”“中电科八所新型光通信”等多个项目获批省级重大新兴产业专项,争取奖补资金近亿元。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迅猛,企业达到221家,产值增长31.5%,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25%,增速连续44个月保持两位数的增长。特别是2020年前11个月,产值增长31.5%,增速全省第一。

新能源项目建设取得新突破

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大力发展风光电等新能源产业,全力以赴推进新能源项目建设,新能源产业发展后劲进一步夯实,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光伏方面,光伏发电并网规模超150万千瓦,建成全球最大漂浮式太阳能电站。风电方面,淮南地区5个风电场项目获得省能源局核准,大唐淮南风电场项目于2020年12月25日成功全部并网。生物质电厂方面,凤台中电生物质发电1X30MW项目平稳推进,新增装机容量3万千瓦。光伏扶贫方面:淮南市已建设光伏扶贫项目6574个、装机规模60417.76千瓦,共关联受益贫困户16524户。截至2020年10月底,全市光伏扶贫电站累计发电2.15亿千瓦时,实现收益1.97亿元。

稳价保供惠民生取得新成绩

做好稳价保供工作是全市人民群众的殷切期盼。加强物价监测预警,强化市场价格监测,确保监测数据准确、及时和有效反映我市实际水平。实施冻猪肉储备和投放,按时完成省下发给我市的2020年1000吨的冻猪肉收储量任务。兜底保民生,根据物价变化情况,及时启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联动机制,足额发放低收入居民价格临时补贴,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不受影响。积极发挥平价商店作用,实施惠民菜篮子工程,建立平价商店启动与节假日消费高峰期联动、与突发性事件发生联动机制,建立平价商店年度评价考核奖补考核机制,为民办实事、稳价促发展备受市民欢迎。

坚持抓项目稳投资取得新成效

今天的投入就是明天的产出。全力以赴抓项目稳投资是我市经济工作的主旋律。制定并深入实施稳投资项目工程包推进三年行动计划,“十三五”期间完成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是“十二五”时期的1.3倍,民间投资占比达到60%,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特别是2020年,预计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5%,居全省第8位。扎实开展“三比一增”重点项目提升行动,重大项目建设取得新突破,连续举行15次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累计开工项目236个,总投资816.82亿元。中安煤化一体化、嘉玺新材料、潘集选煤厂、潘集电厂等123个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落地生根。国家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获批,煤系固废综合利用产业园60万立方米陶粒生产项目开工建设。“十三五”期间,共争取社会民生、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各类中央预算内和省级补助资金137.64亿元。特别是2020年,当年争取抗疫特别国债资金9.4亿元;选取优质公益性事业领域重点项目发行4批次非标专项债券,发债金额41.32亿元。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省级补助资金项目57个、资金2.74亿元。

扎实推进区域合作开创新局面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共享新机遇,共谱新篇章。《融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行动方案》顺利实施,“一廊五地”建设高质量推进,与上海市闵行区签署两地合作框架协议,助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省政府批准实施《合淮产业走廊发展规划(2018-2025)》,制定《合淮产业走廊2020年重点项目及合作事项计划》,合淮同城化建设推进顺利,合肥都市圈第七次常务副市长协调会议在我市成功召开。安医专新桥校区建成投用,合新六城际铁路(寿县段)、合肥S1机场轨道交通寿县延伸段等项目扎实推进。

行蓄洪区安全建设焕发新面貌

坚定不移推进淮河行蓄洪区安全建设工作,通过直接建房外迁、在行蓄洪区内新建庄台和保庄圩、加固已有保庄圩以及货币化等安置方式,精准到人、精准到镇、精准到搬迁地点、精准到时间,对22.78万在设计蓄洪线以下低洼地和庄台超容量居住人口进行妥善安置,坚决把好事做好,真正惠及民生。全市34个行蓄洪区安全建设居民迁建安置点全部开建,部分具备入住条件,累计完成投资30.34亿元。

沉陷区综合治理呈现新风貌

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既是生态工程,也是民生工程,更是发展工程,契合淮南转型发展的要求。我市积极作为、先行先试,努力把沉陷区建成开发区、生态区、希望区。市发改委编制《安徽省淮南市重点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程实施方案(2021-2023年)》,成功申报国家重点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试点市,总投资40.28亿元的15个项目列入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范围,淮南市西部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项目(一期)开工。建成的九大采煤塌陷区鸳鸯湖公园等景点,旧貌换新颜成为市民休闲新去处。

世行亚行项目建设取得新进展

想方设法畅通投融资渠道,积极申请世行、亚行贷款资金聚力城市建设,自分别签署世行贷款淮南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项目和亚行贷款淮南城市水系综合治理项目以来,世行、亚行资金像一剂“强心剂”浸润到淮南山水间,在民生工程、环保工程和防洪保安工程建设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环境修复和水系治理、生态修复工程项目全部开工,水系治理主体工程、垃圾封场、东西部污水管网、龙湖泵站等6座泵站、龙王撇洪沟等5条沟渠建成投用,累计完成投资超15亿元。

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实现新发展

对于一个城市而言,诚信是无价之宝,是金字招牌。市信用办重点围绕信用体系规范化建设、扩大信息归集应用、信用分级分类监管、信用产品市场化应用、信用创新示范、区域信息交流合作,深入推进我市信用体系建设,取得可喜成绩。市级信用平台获评“全省优秀平台”,信用修复实现“双100”,政务失信治理全面清零,在全国262个地级城市信用监测排名第70位,较2020年初提升109位。组织开展淮南市第二届诚信示范区、诚信行业、诚信单位、诚信经营示范店评选活动,评选2个诚信街区,2个诚信行业,19个诚信单位,4个诚信经营示范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