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徽”煌|能源重镇全面转型的“淮南突围
城市内涵,因时而定。
淮南,这座从楚风汉韵中走出的历史文化名城,到了近现代又因煤炭兴起而转身为能源重镇。“华东工业粮仓”“皖电东送”主战场……一连串响亮的名号,饱含着对淮南能源贡献的敬重。然而,当传统能源落幕,留给淮南的,是“老工业城市”的失落。
2013年,国务院批复《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2013—2022年)》,淮南名列其中。
淮南人民公园。王明松摄
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事实上,人是这座城市的定义者。“高质量发展,我们怎么干?”
2021年5月,在被称为进入新世纪以来,淮南组织开展的范围最广、发动最充分、影响最广泛的一次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中,这句震彻全市党员干部的“发展之问”,成为淮南人破除思想桎梏,凝聚全面转型力量的“当头棒喝”。
由此,从全面实施产业转型、城市更新、乡村振兴、生态修复、社会治理“五大攻坚行动”开始,淮南纵身投入一场持久的“城市突围”。
追光的人,总会光芒万丈。城市亦然:从构建新兴产业,到借势区域协调发展,再到赓续城市向“新”,淮河岸边这座能源重镇的上空,已是朝霞满天。
构筑产业向“新”
提及淮南工业,别总是联想到煤与电。纵观其工业链,“新”的“筋骨”已然茁壮成长。
“选择淮南,我们要打造集研发、生产制造、销售为一体的新能源专用车基地。”淮南高新区新能源汽车及制造装备产业园内,开沃汽车(淮南)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尚勇,对项目布局淮南充满信心。
总投资55亿元,彰显了开沃汽车的信心。“项目分两期实施,一期投资25亿元,打造纯电动运输物流车、无人驾驶车研发及生产基地。”尚勇身后,一期厂房接近完工,“计划12月投产”。
淮南高新区新能源汽车及装备制造产业园。人民网记者 陈若天摄
事实上,不止开沃,蔚来二期、合众新能源增程系统和热管理系统、坤泰混合动力专用变速器等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项目纷纷选择布局淮南。陕汽淮南公司已下线1辆氢能重卡和31辆电动重卡。
“我们还在推进合创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园项目。”淮南高新区经济发展局副局长张浩介绍,产业园聚焦电池 pack、储能、电驱动系统等汽车零部件项目。
这边,“新”的势能在蓄力;那边,新的动能已然喷薄。
淮南市凤台县,在淮南首个百亿项目——中环低碳(凤台)新能源光伏产业基地,一期、二期已于今年5月投产。然而,这股“新”动能还在持续。“今年8月,三期、四期项目投资启动。”
中环低碳新能源生产车间内,工作人员正在作业。人民网记者 陈若天摄
据悉,该基地总投资约168亿元,分四期规划建设,设计6GW先进组件和22GW n-TOPCon电池的产能。四期项目全部建成后,年产值预计达250亿元。
“新”成片,“新”成链,新成“势”。目前,淮南已明确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高端装备制造、生命健康、绿色食品六大产业,加快新兴产业布局。
2022年,淮南产业转型加速推进,六大新兴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超30%,工业投资、新开工制造业项目投资、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0%、40%、18%。这一年,淮南市新签约亿元以上工业项目180个、总投资1190亿元,其中100亿元以上项目2个,实现了多年来百亿级重大工业项目“零”的突破。
融入发展向“东”
“淮南突围”,产业上向“新”,区域协作上向“东”。
破除地域界限,向合肥都市圈“借东风”,在淮南市寿县,一片约20.53平方公里的合淮合作区,日渐成长为撑起淮南高质量发展的“新极”。
新桥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园二期电驱动厂房正加紧施工。人民网记者 陈若天摄
“项目已基本建成,今年12月就可进行设备安装调试。”走进新桥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园二期电驱动厂房施工现场,寿县刘岗镇副镇长王帮习熟悉项目的每一次进展。该项目总投资52亿元,打造年产160万台电驱动基地,投产后产值预计可达115亿元。
2016年“合肥都市圈”横空出世,2018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淮南向“东”借势,借助区域协调发展的红利,助力城市高质量转型。
“合淮合作区”应运而生。作为合肥、淮南两地共建的产业园区,这里将重点发展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等核心产业,积极拓展现代物流、科技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着力打造合肥都市圈市际合作示范区、临空产业碳中和发展先行区。
尤值一提的是,合淮合作区内,合肥、淮南两市的经济发展类等指标将按完成实绩进行5∶5分成,做到两市共建、共享、共惠。
“合作”既有产业的“牵手”,也有交通的互联。
全长47.5公里,合肥首条市域(郊)铁路——S1号线,将构建起两地交通互联的新通道。日前,在合肥轨道交通S1号线蜀山产业园站施工现场,项目副经理黄旭介绍,今年底车站主体工程就能完成施工,而到明年底,S1号线寿县段I标段的主体工程将全部完工。
合肥新桥机场S1线寿县段施工现场。人民网记者 陈若天摄
展望2025年,合淮共建区将形成交通一体共通、产业协同共链、低碳生态共保、优质设施共享的框架,推动交通共通、产业共链、公共服务共享,生产总值预计达100亿元。
实际上,从闵淮合作到淮河生态经济带、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对淮南而言,区域合作发展吹来的“东风”,源源不断。
赓续城市向“善”
城市由人定义,也必然滋养于人。为此,生态修复是淮南转型的“必答题”。
走进淮南西部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项目现场,曾经那个尘土飞扬、残垣断壁、垃圾满地的采煤沉陷区,即将变身一座综合性生态公园。
波光粼粼的水面,洒满落日余晖,傍晚的生态公园甚是醉人。“这次生态修复旨在造城市绿肾,调节区域水环境,未来,还将打造成为淮西生态修复治理的活态示范区,沿淮旅游休闲度假区。”淮南市发改委副主任吕祖宝介绍。
傍晚,正向湿地公园“变身”的淮南西部采煤沉陷区美不胜收。人民网记者 陈若天摄
同样,从“采煤深陷区”摇身一变的还有一处占地约9.3平方公里的湿地公园。湖里水草丰美,湖边绿草如茵,秋风习习,游人如织……每天清晨,退休职工汪辉便和他的“老伙伴”早早到此,吹上一曲,舞上一段,心旷神怡。
“以前这里是九龙岗和大通煤矿的采煤沉陷区,2016年通过世行贷款进行综合治理。”淮南市住建局总工程师时广远介绍,项目2022年全面完工,极大改善了周边百姓的人居环境。
采煤沉陷区治理是治“生态病”,而在淮南市区,针对城市停车痼疾的治理,同样善作善为。
“以前周末到洞山公园,绕几圈找不到停车位,自从有了这栋智能立体停车库,方便多了。”日前,一位淮南市区居民这样点赞“智慧”停车带来的便捷。
“这是淮南首座智能垂直升降立体机械停车库,设计为5层立体车库和部分地面停车位,共新增270个停车泊位。”淮南市建发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
淮南建发智慧泊车监控中心。人民网记者 陈若天摄
据悉,针对淮南“停车难、行车难”问题,2020年7月,淮南市建发集团启动城市智慧泊车项目建设。通过全市统一的智慧停车管理平台,可实现对全市泊位、路外停车场、立体车库进行一体化运营监管,实现全市停车资源智慧化管理。
淮南突围,生生不息。
“如今的淮南,正处于跨越发展的机遇期和窗口期,拥有战略交汇的‘天时’之势、条件优越的‘地利’之势、便捷高效的‘政通’之势、团结奋进的‘人和’之势,在重振老工业城市雄风中蕴藏着无限潜力,正酝酿着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精彩蝶变。”今年2月,第二届淮南转型发展大会上,淮南市委书记任泽锋表示,淮南正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加快推进合淮同城化,发展动能更强了,产业结构更优了,城市品质更高了,转型之路越走越宽,在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新路中激荡着奋进旋律。
(责编:关飞、李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