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新能源汽车的创新密码:何以从“后发”到“厚发”

发布日期:2025-09-24 16:17 来源:淮南发布微信公众号 【字体: 阅读: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赛道上,淮南以“静水流深”之势悄然崛起:

今年1-6月,淮南汽车制造业增加值以49.6%的增速领跑,高出全省平均水平29.7个百分点;纳入省统计监测的205家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2.35%,增速高居全省第一。

淮南市田家庵区航拍。

当合肥、芜湖等先发地区已筑起汽车产业高地、形成引擎优势,淮南作为后来者,何以破局出圈?

放眼未来,淮南更需要思考如何巩固和提升汽车产业竞争力,进一步擦亮皖车品牌,如何在释放创新动能、融入安徽乃至全国新能源汽车发展格局中,刻下属于自己的鲜明坐标。

这既是对发展的深层叩问,也是一座城市砥砺前行、奋发向上的真实写照。

以错位协同,实现“从0到1”的开创性突破

“淮南转型发展的七大新兴产业,唯有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是市委市政府带着我们几乎从零开始,一步步从无到有干出来的。”淮南市投资促进局相关负责同志语气里满是感慨。今年,产业发展迎来能级跃升:布局项目147个,总投资908亿元;截至7月底,47个项目已投产,59个正加紧建设。

这份“无中生有”,靠的不是运气,而是对区域竞争合作格局的深刻洞察与精准落子。

近年来,淮南紧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深度融入合肥都市圈,推进合淮同城化。两座城市的产业布局深度耦合、交通网络无缝衔接、发展脉络紧密交织。合肥,已集聚蔚来、比亚迪、大众安徽等六大主机厂,形成了强大“引力场”;而淮南,恰处于合肥百公里产业配套“黄金半径”内,是零部件就近配套的最佳承载地。

“你看,合肥蔚来F3工厂紧靠淮南寿县新桥产业园;比亚迪下塘新能源汽车城距淮南仅半小时车程——这是我们实现‘地理同城’‘产业同频’的底气。”市发改委(汽车办工作人员指着地图介绍。

后发地区的崛起关键,在于在区域分工中找准自身定位。淮南在规划中明确:全力打造与合肥整车互补配套、错位发展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精准定位,让这座城市从一开始就选对了适合自身的赛道——错位协同、融合共进。

中科院新能源研究中心。

战略清晰,行动更快——

机制创新,成立汽车办和产业联盟;组建产业专班“挂图作战”,建立“专项规划+专班推进+专门政策+专员服务”机制;

金融赋能,设立引导基金,创新“投贷担保补”融资模式,已为11家企业融资2.19亿元,中国农业银行在淮南设立全国首批新能源汽车特色网点;

人才支撑,联合淮南师范学院共建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现代产业学院,安徽理工大学成立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学院,11所在淮高校均设汽车专业,年培养人才超2000人。

安徽理工大学。

如今,淮南已集聚457家新能源汽车企业,覆盖专用车制造、核心零部件、后市场服务三大领域,真正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

以创新突围,推动“从1到100”的链条式发展

9月5日,汽车产业整零对接皖北专场在淮南举办,60余车企代表齐聚。作为安徽省面向全国征集汽车合作伙伴的“首秀”,为何选在淮南?

“底气!我们有实打实的产业实力,也有持续创新的能力!”淮南市发改委相关负责同志语气坚定。

汽车产业整零对接皖北专场在淮南举办。

这份自信,源自产业的跨越与突破。

作为淮南市着力打造的4个千亿级产业集群之一,新能源汽车产业被坚持作为首位产业来打造。目前,淮南已拥有4家专用车企业,320余家零部件企业,133家后市场企业,吸引落户敏实、拓普、本特勒等6家全球百强零部件企业、5家全国百强企业、9家上市公司。产业“朋友圈”不断扩容,“含金量”持续提升。

——布局:四区协同

科学布局,才能避免同质内卷。全市汽车产业精准布局于四大承载区:

●寿县聚焦整车配套与动力电池,担当“主力军”;

●凤台县主攻电驱动和热管理系统,组建配套“尖兵连”;

●淮南高新区布局专用车、智能座舱、智能驾驶及后市场服务,抢占升级“制高点”;

●淮南经开区发力专用车、高端轴承与通用部件,打造产业“特种兵”。


在建的淮南高新区新能源汽车及装备制造产业园项目。新华社客户端发张越 摄)

四区各展所长、互补发展,形成产业军团作战格局,既是推进合淮同城化、在区域产业分工中科学定位的外向布局,也是优化市内区县分工、推动资源禀赋互补的内向整合。

——突破:锚定三电

“电池、电机、电控”系统是新能源汽车的“心脏”和“大脑”,淮南精准锚定这三类核心配套。

在凤台县电子智能制造产业园,安徽坤泰车辆动力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线上,每79秒便有一套混合动力变速箱下线。“从研发到制造全部自主完成,性能指标处于国内领先、国际一流水平。”公司生产经理易石洋自豪地介绍。

安徽坤泰车辆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航天锂电科技(安徽)有限公司则将全球首条磷酸铁锂4680大圆柱电芯生产线引入淮南。厂长段鹏介绍道,“这款支持快速充电,半小时可充至80%电量,续航达200公里,使用成本降低60%。”

安徽50GWh锂电池及材料一体化产业基地“巨无霸”厂房。(张越 摄

自2023年落户寿县新桥国际产业园以来,我们全速推进科博达(安徽)产业基地的建设与投产。根据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基地聚焦新能源汽车核心域控制器的研发与制造,自今年6月起,域控制器月产量已经达到10000台以上。

科博达安徽产业基地在安徽淮南新桥国际产业园完成一期厂区建设,并正式投产运营。

从储能供能的“电池基石”,到输出动力的“电机核心”,再到智慧调控的“电控大脑”,淮南实现“三电”核心零部件全链布局。

——精进:专长决胜

坚持“有所为、有所精”,淮南培育出一批掌握“独门绝技”的隐形冠军。

淮南钱潮轴承跻身全国最大圆锥滚子轴承生产基地之一,守护整车底盘安全;安徽达因汽车深耕热管理领域,为驾乘品质保驾护航;科博达实现全球首家智能LED,矩阵大灯量产,点亮汽车“智慧之眼”;拓普集团推出的闭式空悬技术(C-ECAS),全面提升舒适性与操控性。

安徽达因汽车空调有限公司。(倪军 摄

目前,淮南已有16家企业成为比亚迪供应商,24家企业成为蔚来汽车供应商。“龙头引领、配套跟进”的格局已然成型。

从项目“单点突破”到区域“面上成势”,淮南正以其清晰的战略定力、坚定的路径选择,走出了一条错位协同、融合共生,链式发展的新路。

以“生态赋能”,迈向“从100到N”的跨越性探索

完成“0到1”破局、“1到100”跃升后,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进入比拼综合生态与可持续创新能力的新阶段,淮南正思考如何实现“从100到N”的持续进阶?

答案,藏在产业生态的构建中。

论及生态构建,必言招商引资。全球检测巨头法国UTAC的落户淮南是一段佳话。

2023年11月,巴黎中欧产业峰会间隙,淮南招商团队在咖啡厅偶遇UTAC中国区负责人,敏锐捕捉到其布局意向,尽管候选城市原本没有淮南。

此后半年,招商团队以极大诚意开展跨洲“破冰”行动:项目重启第一天,团队即携规划图现身UTAC上海办公室;对企业提出的每个问题24小时内回应,一周内解决复杂政策诉求。专业与执着最终打动对方,UTAC新能源车辆路试测试中心项目最终落户淮南高新区。

“这不仅是招商突破,更意味着我们实现了从‘跨洋检测’向‘本土检测’的关键跨越。”淮南市投促局负责人表示,“今后销往欧洲的中国新能源车,都可以在淮南更加便利高效的拿到‘通行证’”。

见证于达克(上海)车辆技术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记者感言】

“创新之问”,淮南以产业实践作出了铿锵回答。

从“无中生有”的战略抉择,到“链式发展”的创新突围,再到“生态融合”的持续突破,淮南以坚实的“三步跨越”,做出了后发地区产业崛起的生动实践。

厚植于错位协同的深度,厚积于需求响应的速度,厚载于产业集群的密度。这里,用服务打破壁垒,用信任激活链条,用生态凝聚力量——在安徽乃至全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版图上,淮南正走出一条从“跟跑”到“并跑”甚至“赶超”的崛起路径。

这条路,不仅关乎产业升级,更彰显一座城市转型创新、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坚定决心!

信息来源:文字:市新闻传媒中心全媒体记者 张静 视频:市新闻传媒中心全媒体记者 焦孝诚 部分图片来源于安徽日报、中安在线、中铁四局 中国高新区杂志社、安徽理工大学、科博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