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市多维度促进“老有所学”行动提质增效
今年以来,淮南市扎实推进老有所学民生实事,充分整合资源,扩大老年教育资源供给,努力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升老年人的获得感与幸福感。截止目前,全市已建成老年学校(含教学点)共1180所,实现了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全覆盖,全市参加学习教育活动的老年人总数达24.12万人。
一是突出党建引领,把准老年教育“方向标”。突出老年大学的红色属性,把思想政治教育全面融入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在老年群体中落地生根。积极建设功能型党组织与志愿服务队伍,充分发挥老年学员在教育教学活动和校园管理中的政治优势与经验优势。持续开展文明城市创建、关心下一代成长等活动,让老年人在“老有所学”中实现“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二是优化资源配置,拓展老年教育“新天地”。按照“改建一批、扩容一批、新建一批”的思路,对现有办公用房、中小学校舍、乡镇(街道)文化馆(站)、老年活动中心、敬老院等闲置资源进行整合利用,加快老年学校建设步伐。比如,改造原淮南市委办公大楼,建成了淮南老年大学(洞山校区);大通区第三小学搬迁后,原校区改造成了大通区老年大学;田家庵区利用闲置的原淮化文化宫,建成了田家庵区老年大学(西苑分校)。
三是建强师资队伍,注入老年教育“源动力”。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构建了专职管理、兼职为主、专兼职结合、志愿者辅助的多元化动态师资保障机制。积极鼓励辖区内在职教师、退休干部职工、高校学生兼职任教,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加强老年教育人才队伍建设。截止目前,全市有244名专职管理人员、108名专职教师、2503名兼职教师,为老年教育的日常教学和管理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与智力支持。
四是加强宣传推广,传播老年教育“好声音”。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宣传,在《淮南日报》《淮河早报》等主流媒体、网站以及微信公众号上发布政策等各类信息400余篇,借助科学文化“三下乡”、“我们的节日・重阳”文艺演出等契机,开展老有所学成果展示活动20场次,使“老有所学”行动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