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责人解读】市发展改革委四级调研员何春福关于淮南市“十四五”产业发展规划的解读
近日,淮南市人民政府出台《淮南市“十四五”产业发展规划》,市发展改革委四级调研员何春福就相关政策进行解读。
科学制定和实施《淮南市“十四五”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对于淮南市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打造新兴产业聚集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按照《淮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发挥规划战略导向作用做好“十四五”时期各类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淮府办〔2021〕12号)要求,市发改委启动了课题研究,依据《淮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和《关于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大力发展十大新兴产业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新兴产业聚集地的意见>的实施方案》等文件,结合淮南实际,起草了《规划》初稿,书面征求了市经信局、市科技局、市农业农村局等27家单位的意见。针对各单位提出的意见建议,我委会同有关单位认真研究,进行修改完善。《规划》经合法性、公平竞争性后,提请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
《规划》明确重点发展六大新兴产业、绿色能源产业、现代服务产业,提出6项产业发展举措,建立4项保障制度,到 2025 年,力争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翻一番,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35%。
第一章发展基础。2020 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 740家,实现增加值 406 亿元,较 2015 年分别增长 36.3%、22.4%;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 31.5%,居全省第 2 位。全市三次产业结构比由 2015 年的 11.8:44.8:43.4 优化调整至 2020 年的 10.6:39.4:50.0,实现了“二三一”向“三二一”的重大转变。
第二章发展环境,产业发展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主要从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发展加速迭代演进,国际秩序和新冠疫情不确定不稳定,双碳政策、战略叠加和区域竞争等方面阐述我市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第三章指导思想和目标。一是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和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做强六大新兴产业,做优绿色能源产业,做精现代服务产业, 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打造全国重要的新型综合能源基地、全省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长三角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长三角区域重要文化旅游目的地。二是基本原则。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创新引领,融合发展;统筹推进,集群发展;开放合作,绿色发展原则。三是发展目标。包括产业规模、结构优化、创新能力、产业集群、营商环境等5个方面的目标。
第四章突出重点,构建产业新体系。一是做大六大新兴产业,培育经济新动能。明确提出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高端装备制造、生命健康、绿色食品重点发展领域,并以产业链图的形式进行归纳。二是做优绿色能源产业,打造低碳新亮点。围绕能源产业清洁化、绿色化、低碳化发展趋势,从节能降碳、低碳技术应用、煤层气开发、数字化发展等方面加快推动煤电行业绿色转型发展,从光伏、氢能及储能方面加快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高水平建成全国重要的新型综合能源基地。三是做精现代服务产业,增强经济新支撑。围绕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科技服务、金融服务、文化旅游和现代商贸等领域,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提高服务业对全市产业发展的配套支撑作用。
第五章优化布局,构建产业集聚新格局。根据城市总体发展规划,结合产业基础和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形成“一核两片一圈”的产业布局结构,同时明确了各县区(园区)产业发展方向,推进区域错位协同发展。
第六章精准施策,推动产业发展新举措。一是大力开展“双招双引”。围绕六大新兴产业,建立龙头企业招引库,加强与商协会、基金公司合作力度,加快引进若干具有产业链整合能力和行业影响力的链主型、龙头型、平台型大企业(集团)。依托高能级平台,面向省外靶向招引一批高端产业人才和创新团队。二是推动产业集群建设。加快推动推进“一廊五地”建设,实施“建链补链强链”工程,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水平。进一步调整完善开发区空间布局规划,加快推进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完善园区配套设施建设,提升园区承载力。三是提升产业创新能力。积极参与全省“五个一”创新主平台和“一室一中心”分平台建设,打造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淮南辐射区。积极申报省级重大专项和工程。主动融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完善“创新成果+园区+基金+三重一创”科技成果转化“四融模 式”,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链条。四是加快产业融合发展。着力推动数字赋能产业发展,加快江淮大数据中心淮南子平台建设。全面推进“淮企登云”,提升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水平。深入实施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示范工程,引导新兴产业企业从提供单一产品向提供“制造+服务”、“产品+服务”转变。五是深化产业开放合作。深化与上海闵行区结对合作帮扶,制定结对合作帮扶实施方案和年度工作计划。主动参与合肥产业分工,引导与合肥产业配套的上下游企业向合淮产业走廊集聚。六是着力优化营商环境。开展创优营商环境提升行动,深化政务服务“一网一门一次”改革。全面推进“信用淮南”建设,加快形成以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为重点的信用体系。
第七章加强保障,夯实产业跨越新支撑。一是加强组织协调。二是加大政策支持。三是强化要素保障,四是完善统计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