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淮南市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将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计划草案提请市十七届人大三次会议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2年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也是淮南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一年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全市上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衷心拥护“两个确立”、忠诚践行“两个维护”,坚决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要求,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执行市十七届人大一次会议审议批准的《政府工作报告》及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落实市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审查意见,深入实施“五大攻坚行动”,奋力推进三次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全市经济运行顶住压力持续恢复,主要经济指标逐月逐季向好,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现代化美好淮南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预期目标完成情况
指标名称 |
预期目标(%) |
预计完成(%) |
地区生产总值 |
8以上 |
4左右 |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
7 |
13以上(可比口径)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
10 |
5左右 |
固定资产投资 |
10以上 |
7左右 |
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8左右 |
7左右 |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10左右 |
7左右 |
城镇新增就业 |
3.8万人 |
3.6万人 |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 |
3左右 |
2左右 |
粮食产量 |
310万吨以上 |
321.3万吨 |
碳排放及生态环境质量 |
完成省下达年度目标任务 |
完成 |
(一)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积极成果。
疫情防控精准有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科学精准落实防控政策,加强药品和医疗物资保障,最大限度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建立重点产业链供应链企业“白名单”,全力保障重要生产、生活物资运输畅通,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经济运行回稳向好。按季度开展重点工作分析评议,有效传导加快发展压力,县区、园区和部门争先进位的氛围更浓、劲头更足。落实稳住经济大盘督导服务工作机制,坚持经济运行每月双调度,全市经济在二季度大幅下滑后迅速止跌回升。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4%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剔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同口径增长13%以上。
助企纾困成效明显。第一时间出台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和接续政策,制作发布《淮南市助企政策汇编》电子书,134条政策触手可查。深入开展“新春访万企、助力解难题”“优环境、稳经济”“千名干部入企服务”等活动,打出稳经济保增长促发展“组合拳”。顶格落实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新增减税降费、退税及缓税缓费超43亿元,减免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房租6048万元。深入开展金融“五进”,新增贷款238亿元,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长9.4%,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占比达到37%。新增“新三板”挂牌企业1家。全市新登记市场主体4.1万户,同比增长15%,总量突破28万户。
就业增收稳定增长。落实就业优先战略,加强“三公里”就业圈建设,开发临时性、政策性就业岗位1.3万个,多措并举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群等重点群体就业,城镇新增就业3.6万人。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左右。
保供稳价有力有效。加强重要民生商品价格监测预警,开展“惠民菜篮子”让利活动116天,高质量完成成品粮、食用油和冻猪肉等商品政府储备任务,重点民生商品量足价稳,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左右,低于控制目标1个百分点。全力做好能源保供工作,强化电力运行监测,克服历史罕见高温天气,有力保障了民生和重要用户供电。
(二)推动三次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产业转型步伐不断加快。
农业产业加速发展。大力实施一产“两强一增”,粮食生产实现“十九连丰”,总产达到321.3万吨,同比增长1.3%。推进“小田变大田”改革,新建高标准农田23.7万亩。选派科技特派员855名,实现行政村服务全覆盖。新增水稻育秧中心14个、粮食烘干中心11个、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7个,建设数字农业工厂5个、数字农业应用场景60个,完成“农田宜机化”改造10.7万亩,农作物耕种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1%。加强农业品牌建设,搭建“淮畔良品”核心供应链和品牌矩阵,建设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17个,新获证“三品一标”产品55个,新增省级产业化龙头企业13家。八公山酥梨、寿县白鹅、淮南麻黄鸡蛋被评为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寿县板桥镇获评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
工业经济稳中有升。重点推进制造业“扩量提质增效”,全年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19家、高新技术企业61家,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家、省级专精特新冠军企业9家、省“三品”示范企业4家、省级新产品2个,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8%。加快发展六大新兴产业,全年六大新兴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超30%。中环中清新能源(凤台)光伏产业基地一期2GW组件项目投产,陕汽淮南公司新能源专用车成功下线,寿县、凤台县入选省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基地)。编制新型综合能源基地发展规划,谋划重大项目106个,总投资1200亿元。潘集电厂一期建成投产、二期开工建设,平圩电厂四期、中煤新集毛集电厂获省级核准,丁集矿采煤沉陷区光伏发电、华润电力尚塘风电发电等项目加快建设。推动工业制造数字化升级,淮南市工业互联网创新体验中心获评省级工业互联网十大创新服务载体,2家企业平台获评省级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
现代服务业提质增速。全力推动服务业“锻长补短”,新增规上服务业企业21家、省级服务业集聚区1个、省级“两业融合”试点单位1家,田家庵区获批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创新试点,西商农商城冷链物流园项目一期建成运营。积极创建特色旅游品牌,推出10条精品旅游线路,发布《烟火淮南》美食宣传片,八公山区黄山社区、闪冲村成功入选“安徽省特色美食村”,全年接待游客1779万人次,旅游收入114亿元。
专栏1:2022年全市产业类重点项目建设成效
●基本建成:寿县汽车空调压缩机生产、年产3万吨高铁构件生产,凤台县中环中清(凤台)新能源光伏产业基地一期、协鑫凤台县港河风电场,大通区淮南洛能发电5号机组综合升级改造、安徽汉方众创药业生产,田家庵区装配式建筑生产、年产40万吨机制砂生产线,谢家集区再生资源及报废机动车回收加工,潘集区潘集电厂一期,毛集实验区先进制造业产业园标准化厂房,市经开区9-15#标准化厂房、光学材料加工基地,市高新区产业园二期、“双创”综合服务中心、智能舒适家居全业态、贝可智能显示终端,煤化工园区蛇床子素等项目。 ●开工建设:寿县拓普年产50万套汽车底盘系统和年产50万套汽车内饰系统、客来福智能家居产业园,凤台县华润尚塘风电场、丁集矿采煤沉陷区一期20万千瓦光伏电站,大通区上窑工业园区标准化厂房、整区分布式屋顶光伏发电,田家庵区睿欣创新科技产业园、安徽厦晶空调生产,谢家集区休闲食品生产基地、装配式建筑钢构件及配件生产,八公山区海绵城市综合节能环保型排水路面材料生产基地,潘集区潘集电厂二期、众诺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毛集实验区绿色食品产业基地及配套设施建设、年产2400万套电子元器件及设备生产,市经开区玻璃盖板显示屏加工、健坤特色原料药,市高新区明然新能源汽车三合一电驱生产基地、芯视佳硅基OLED微显示器生产、英众智能电子显示终端、白山云盾服务全球中心,煤化工园区年产20万吨二次锂离子电池电解液及配套原料、二氧化碳基聚碳酸酯多元醇等项目。 |
(三)全力以赴稳投资促消费,内需潜力进一步释放。
抓项目稳投资成效显著。大力实施有效投资攻坚行动,强化“管行业必须管投资”,建立健全投资“赛马”、重大项目周调度等工作机制。强化金融、土地、环保等要素保障,强力推进项目前期工作。先后组织4批次、202个项目参加省开工动员活动,448个在建亿元以上省重点项目完成投资540亿元,210个项目开工建设,73个项目竣工,均超额完成年度计划。争取中央预算内和省级各类补助资金14.1亿元,发行专项债券项目38个、金额38.8亿元,签约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项目10个、金额18.7亿元,获批制造业中长期贷款项目28个、金额18.6亿元。
招商引资“质”“量”双提升。制定全市招商引资考核激励办法、招商引资项目引荐人奖励办法,建立“投资淮南・月月签”等机制,顶格推进“双招双引”工作。建立“6+1”产业招商专班,设立24亿元产业投促基金和10亿元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基金,制定产业链图谱和招商路线图,围绕“建链、补链、延链、强链”项目,精准实施商协会招商、基金招商、以商招商,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221个、总投资1304.2亿元,其中工业项目180个、总投资1190亿元。投资260亿元的航天锂电池及材料一体化产业基地、投资106亿元的国晟异质结双碳产业园、投资65亿元的12英寸OLED微显示器制造项目、投资50亿元的新能源汽车三合一电驱生产基地等一批投资大、带动能力强的项目正式签约。
消费需求稳步回升。组织开展“皖美消费・乐享淮南”系列促消费活动,发放各类惠民消费券5528.4万元,努力推动消费回补。积极培育流通主体,新增限上商贸单位120家,淮南吾悦“淮南印巷”获评第三批省级特色商业街。推动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成功创建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园区(企业)2个,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8.4%。大力发展农村电商,培育年网络销售额超1000万元农村电商企业4个,农产品网络销售额达12.6亿元,同比增长25%,寿县获评省级农村电商示范县。
(四)加快城市建设和更新改造,发展能级持续增强。
城市品质持续提升。编制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完成“三区三线”划定。有序推进姚家湾、北赵店等棚户区(城中村)改造项目建设,基本建成安置房5087套,保障性租赁住房投用6963套,完成169个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任务。持续巩固国家园林城市创建成果,完成人民公园、五一公园、淮河公园等5个公园提升改造,新增街头游园10个。安徽楚文化博物馆、市文化艺术中心正式开馆启用,成为市民文化休闲“打卡地”。深入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扎实推进“八大提升行动”,大力实施“6+3”专项整治,拆除违法建筑3.8万平方米、户外问题广告牌488块,施划非机动车停车线23.2万米,规范设置摊群集中经营区39处,城市面貌焕然一新,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持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1人当选中国好人,1人当选全国三八红旗手,安徽好人总数居全省前列。
城市功能不断完善。打通惠利大道、淮陈路、谢三路、西园路等11条断头路,城市路网结构进一步优化。全面完成沿淮排涝泵站供电“双回路改造”及西部7座泵站提升改造工程,整治污水管网80.7公里,完成513个老旧小区内部雨污分流改造,城市防洪排涝能力有效提升。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一期建成,整治建筑物外立面14.2万平方米,改造燃气管网137.2公里。新建、改建公交站亭165座,新投用新能源公交车300辆,罗山公交停保场、淮南西部客运站、潘集综合交通换乘中心加快推进,我市荣获省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示范城市称号。
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引江济淮一期淮南段通水通航、东津渡大桥全线通车,合肥轨道交通S1号线寿县段、S16合周高速寿县刘岗至保义段、G345凤台至毛集快速通道、寿县新桥综合码头等项目开工建设,S63怀远至凤台高速、S10扬州至淮南高速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我市成为全省唯一开发性金融支持基础设施整市推进试点市。
专栏2:2022年全市基础设施类重点项目建设成效
●基本建成:寿县新城区道路网工程,大通区中兴路、西园路、追梦路,谢家集区谢三路西延接二通道段,潘集区泥河水系水环境综合治理、S312淮古路泥河至潘集段改建工程、S339淮古路泥河至贺疃改扩建工程,毛集实验区城乡污水管网工程建设,市高新区南纬二路(南经十五路-南经十八路)、水仙路(南纬二路-南纬七路)、人民公园提升改造、E水系公园南片区工程,孤堆至毛集一级公路改建工程(孤堆至许桥段)、淮南市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一期等项目。 ●开工建设:寿县第二污水处理厂、城市更新一期二期,凤台县幸福河湖淮河凤台段水源地环境综合整治、永幸河上段下段治理工程,大通区高塘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田家庵区十涧湖流域水环境治理工程,市经开区华兴路、长富路、兴业路及高纬六路、绿色智造产业园供电以及供热管廊工程,市高新区汤洼大坝公园,煤化工园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一期,S19淮南至合肥至桐城高速公路淮南段、G206洛河至曹庵一级公路改扩建工程(洛河至洞山东路段)、淮南市城市再生资源收集处理场、淮河岸线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淮南主城区段)等项目。 |
(五)聚力推动乡村振兴,美丽宜居乡村加快建设。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投入涉农资金21.6亿元,全力推进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强化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全市4459户11887人消除返贫风险。帮助16.3万重点人群参加城乡居民医保、资助金额2811.2万元,完成农村危房改造372户,建设标准化村卫生室590家、村级养老服务站123个,改造提升敬老院15所,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扎实推进,皖北地区群众喝上引调水工程、农村供水保障工程加快建设,8.36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得到巩固提升。
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推进农业“大托管”提质扩面增效,组建安徽农管家农业服务公司,全程托管村达到100个,托管面积180万亩。持续巩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新增“三变”改革村99个、覆盖率达82.7%,年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经济强村达到124个、占比达15%。持续深化八公山区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盘活利用试点,相关改革经验在全省推广。凤台县荣获第一轮省级“农村改革实验区”称号。大通区成功创建省乡村振兴示范区。
大力改善村容村貌。持续巩固农村环境“三大革命”成果,大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完成改厕1.12万户、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任务26个、乡镇政府驻地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提质增效任务24个、农村黑臭水体治理项目57个。建成美丽乡村省级中心村28个,八公山区林场村获评2022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寿县、凤台县荣获“安徽省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县”称号。建成“四好农村路”511公里,实施生命安全防护工程154公里、安防设施提升工程69公里,改造危桥5座。
(六)着力深化改革创新,发展动力更加强劲。
创新环境持续向好。煤矿瓦斯治理、深部煤炭开采耦合灾害防控2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挂牌组建,安徽省大数据技术标准创新基地获批成立,市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中心被认定为国家级专业型科技企业孵化器,安徽理工大学科技园建设进一步加快,市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中心正式成立。持续推进4个省级重大新兴产业专项建设,中电科八所光传输组件助力“问天”“梦天”实验舱发射,国瑞药业无水乙醇注射液获批上市。全市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2.2件,同比增长20%。实施“淮聚万才”行动,新增博士后工作站2家,引进高层次人才20余人。加大创新创业支持力度,新增发放创业贴息贷款6.5亿元、扶持创业2780人。
营商环境明显优化。深化放管服改革,实施179项营商环提升举措,创新开展“政重企事”圆桌会、“企业家大讲堂”和“企业家周末下午茶”等活动,积极搭建政企沟通平台。建立企业诉求“一口收办”机制,在市县区政务服务中心设立涉企服务窗口、“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全市“为企服务”平台解决各类问题1.6万件。扎实推进“皖事通办”平台迭代升级和线上线下政务服务深度融合,服务事项网办率达79.4%,“最多跑一次”事项时限压缩89.3%,位列全省第一方阵。市县乡村四级政务服务体系实现全覆盖,县区267项事项下沉至乡镇(街道)、村(社区)便民服务中心(站)就近可办。推行7×24小时不打烊服务,市县级大厅高频事项周末人工可办、全天候自助可办。
重点改革深入推进。全面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国资国企在线监管系统建成使用,国有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常态化移交有序推进。全面推进“亩均论英雄”改革,完成789户参评企业的评分、评级和公示,实施用地、用能、财政、金融差别化政策。着力推进DIP国家医保支付方式试点改革,在全省率先完成费用清算工作。深化新一轮林长制改革,创新“三清单一公开”工作机制,全力打通森林资源保护发展“最后一公里”。加快信用体系建设,信易贷平台建成上线,我市在全国城市信用监测排名中位居前列。
(七)深入推进区域合作,开放发展迈向更高水平。
共建成果初步显现。全面深化与闵行区交流合作,印发结对合作帮扶行动方案及2022年度工作要点,7个市直部门、4个县区(园区)实现对口签约结对。组建上海闵行招商队,签约上海方向项目23个、总投资约72亿元。淮南名特优农产品上海展销中心建成运营,上海文青旅游线路开辟。选派14名干部赴闵行跟班学习,2名干部挂职锻炼。合淮同城化步伐加快,编制《新桥科技创新示范区(合淮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启动合淮合作区一期建设。蔚来汽车电驱动一期、整车二期、合肥经济学院新桥校区等项目快速推进,合淮市域铁路规划研究等前期工作有序开展。
园区承载能力不断提升。省级以上开发区人事薪酬制度改革扎实推进,开发区管理机构设置进一步完善。全面推行“标准地”改革,实现“标准地”出让69宗、3739亩,占开发区产业用地出让面积的76.7%。聚焦园区基础设施短板,加快标准化厂房建设,谋划标准化厂房项目包35个、总投资超160亿元。金三江工业园、新桥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市高新区产业园三期等22个标准化厂房项目开工建设。
外贸外资稳定增长。淮南海关去筹挂牌,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淮南联动创新区正式设立,全省首枚“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电子签章授权使用。组织企业参加线上华交会、网上广交会、进博会、高交会等展会,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11.5亿美元,同比增长13.8%;引进外资2935万美元,外商直接投资增长20.6%。
(八)大力开展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绿色发展底色更加鲜亮。
生态环境质量大幅提升。投入生态环保资金14.8亿元,突出环境问题整改有力有效。严格落实大气污染防治“五控”措施,空气质量改善幅度居全省前列,优良天数比例增幅全省第一。开展2022年饮用水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行动,强化国省控断面监管,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国考断面水质100%达标。加强危险废物工业固体废物处置能力建设,建成危险废物经营单位13家,总收集利用能力达32.3万吨/年,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到100%。
绿色低碳发展加快推进。全面启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不断完善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严格能耗“双控”目标管理,对重点用能单位实施节能监察,单位GDP能耗降幅居全省前列。出台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打造市、区垃圾分类试点小区成熟样板32个,市生活垃圾分类宣教中心建成运营。市域原生生活垃圾全面实行“全焚烧、零填埋”,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作连续五年居全省首位。市高新区入选省城市建设绿色发展试点片区。
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完成人工造林2.2万亩,创建省级森林城市1个、森林城镇2个、森林村庄35个。实施自然保护地生态修复工程,八公山、舜耕山、上窑森林公园完成植被恢复500余亩。大力推进沿淮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淮河、江淮运河生态廊道增绿扩量7041亩、森林质量提升6.4万亩。凤台县入选省级林业碳汇试点县。高标准推进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突出抓好政治要件办理,完成稳沉区生态修复治理1.1万亩,世行贷款淮南采煤沉陷区治理项目顺利完工。加快搬迁安置进度,新完成群众货币化补偿208户、677人,安置房搬迁入住2410套、6000人。我市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和可持续发展经验向全国推广。
(九)实施暖民心行动,民生保障和社会事业建设持续加强。
暖民心行动成效显著。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投入各类资金10.7亿元,在持续办好20项民生实事基础上,聚焦解决群众反映强烈、天天有感的关键小事,深入实施10项暖民心行动。建立完善群众评价机制,跟进监督项目实施成效,37项具体目标任务全部完成,群众知晓率、满意度不断提高。
专栏3:2022年暖民心行动主要成效
1.实施就业促进行动,推出落实“53353”系列稳岗拓岗举措,累计开发青年见习岗位4772个、短期见习岗位1780个、公益性岗位4240个、临时性专项岗位2390个,新增技能人才4.35万人。 2.实施“新徽菜・名徽厨”行动,开展徽菜师傅技能培训1630人次。 3.实施老年助餐服务行动,建成城市老年食堂(助餐点)280个,农村老年食堂(助餐点)271个。 4.实施健康口腔行动,累计完成2.05万名6-9岁儿童窝沟封闭、1.44万名3-6岁儿童局部涂氟,分别覆盖12%、12.3%的适龄儿童。 5.实施安心托幼行动,新增0-3岁普惠托育机构托位数5388个,新增公办幼儿园学位4020个。 6.实施快乐健身行动,改造或配建437个居住小区、367个行政村的体育健身设施,开展体育培训7.8万人次。 7.实施便民停车行动,新增城市停车泊位2.45万个,其中新增公共停车泊位数4043个。 8.实施放心家政行动,培训家政服务人员2.52万人,新增家政服务人员5332人。 9.实施文明菜市行动,完成整治改造城区菜市11个,乡镇菜市28个。 10.实施老有所学行动,老年学校新增学习人数3.1万人,参与学习教育活动的老年人10万人。 |
社会事业发展优质高效。教育事业全面发展,新改扩建幼儿园57所,幼儿园延时服务实现全覆盖。实施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项目155个、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项目44个、改善普通高中办学条件建设项目2个,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工作全面完成,15所中职学校全部完成办学条件整改达标,寿县入选全国乡村中小学首席教师岗位计划试点县。积极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全面完成村(社区)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90家乡镇(中心)卫生院全部设置中医馆,市妇幼保健院山南新院、市传染病医院、市120急救指挥中心建成投用,市中医院山南新院开工建设。在全省率先开展“物业+养老”服务试点,新增村级养老服务站(农村幸福院)123个,建成智慧养老机构4家,发放高龄津贴3400万元、低收入养老服务补贴1600万元,八公山区入选全省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示范创建区。
社会保障水平全面提升。超额完成全民参保计划年度任务,落实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发放城乡低保、特困供养资金7.9亿元、临时救助资金1066.6万元、合规医疗费用救助金6935.5万元,为12.8万名城乡低保对象、特困人员增发一次性生活补贴3158.3万元。稳步推进国家谈判药品医疗机构、药店购药“双通道”工作,率先在全省建立国家谈判药品配备情况发布机制。推进药品带量采购及高值医用耗材带量采购在淮落地,大幅减轻群众购药就医负担。
社会治理水平显著提高。持续深化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大脑”一期建成投用,城乡社区专职网格员配备率分别达到95.6%、100%。成功创建第九批国家级民主法治村(社区)2个、省级19个,毛集实验区臧巷村被评为全国村级议事协商创新实验试点单位。严格落实接访下访、包案化解、阅批群众来信等制度,全力做好重点时段信访稳定保障工作,进京访、去省访人次分别下降65.3%、31.7%。稳妥推进地方中小银行风险化解。市本级全口径隐性债务风险等级顺利实现“降率脱红”目标。集中力量开展“保交楼”工作,顶格推进房地产问题项目处置,7个停工项目全部复工,已累计交房5838套。扎实推进“1+11+N”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全省最低。扎实开展“守护平安”行动,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圆满完成党的二十大安保维稳任务。民族宗教、妇女儿童、青少年、老龄、残疾人、红十字、慈善等事业实现新进步,气象、地震、消防、防灾减灾救灾、粮食和能源安全等工作获得新成效,军民融合、退役军人服务管理、国防教育、国防动员、人民防空、双拥优抚工作取得新进展。
各位代表,回顾2022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遇到了国内疫情多点散发、历史罕见高温干旱天气等多重超预期因素冲击,部分经济指标低于年初预期,但总体呈现加快恢复、稳中向好的态势,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取得了最好的结果。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各项政策措施精准发力、纾困解难的结果,是全市上下团结一心、顽强拼搏的结果。
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仍存在不少问题和短板。一是经济回升基础尚不牢固,产业链供应链循环还存在“堵点”,中小企业困难仍然较多。二是创新链人才链产业链融合不够,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不高,新兴产业体量仍然较小,现代服务业业态不够丰富,产业结构仍需加快调整。三是居民消费仍受制约,部分领域投资增长后劲不足,现代流通体系发展相对滞后,有效需求仍需加快释放。四是区域城乡发展仍不平衡,中心城区竞争力不强,县域经济实力较弱,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五是民生领域还存在短板和不足,生态环境保护任务繁重,社会治理还有弱项,居民就业、增收压力较大,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供给与群众需求还有差距。对于上述问题,我们将增强忧患意识,创新路数打法,在今后的工作中切实加以解决。
二、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与重点工作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意义十分重大。
总的来看,今后一年经济社会发展内外部环境仍然复杂严峻,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依然较大,面临的不确定难预料因素明显增多,但经济长期向好的态势没有改变,支撑高质量发展的要素条件没有改变,我市仍处于加快发展的历史性窗口期和战略机遇期,机遇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一是发展蓝图催人奋进。党的二十大吹响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进号角,为推动淮南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思想引领、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全市上下迅速掀起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热潮,充分激发了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昂扬斗志,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澎湃动力。二是发展环境持续向好。国家继续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积极财政政策提升效能,稳健货币政策灵活适度,加大对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的支持。今年已经出台的一系列稳住经济大盘政策措施,明年仍将持续释放效应,一系列政策“组合拳”将不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发展内生动力,为明年经济增长提供强大支撑。三是发展优势不断彰显。当前长三角一体化、淮河生态经济带、合肥都市圈、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等国家与区域性重大战略叠加效应集中释放,我市的能源优势、区位优势、产业优势、空间优势愈加凸显,有利于在深化区域合作、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赢得主动、赢得机遇,实现跨越赶超。四是发展基础更加坚实。全市上下大力推进“五大攻坚行动”,三次产业同步发力、协同发展,“大托管”“亩均论英雄”等改革深入实施,一批重大产业项目攻坚突破,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加快建设,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底气更足、信心更强。
综合上述形势研判,坚持立足当前、放眼长远,坚持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中找准定位、拉高标杆、争先进位、彰显作为,经过反复测算存量增量,在综合平衡基础上兼顾需要与可能,提出如下预期目标:
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预期目标(草案)
指标名称 |
预期增长(%) |
地区生产总值 |
8左右 |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
7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
8 |
固定资产投资 |
12以上 |
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8.5 |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9 |
城镇新增就业 |
3.6万人 |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 |
3左右 |
粮食产量 |
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 |
碳排放及生态环境质量 |
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 |
上述目标安排,主要考虑:一是实现新征程良好开局的需要。2023年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省委对淮南提出“一升一降”和GDP五年左右翻一番总目标,市委十一届三次全会提出到2027年经济总量奋力向3000亿元冲刺。省里把经济增速确定为6.5%左右,实际按7%部署推进,我们把目标确定在8%左右,既贯彻了党中央“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与市“十四五”规划《纲要》目标相衔接,也体现出全市人民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局之年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为今后几年跨越式发展打牢基础。二是实现高质量转型发展的需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市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放在全省、长三角和全国大的坐标系来看,我市经济总量和经济增速相对较低,要贯彻落实好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首先要以合理的经济增长目标,引导各方把工作重点放在抓经济、抓项目上,层层传导压力,通过艰苦努力实现预期目标。三是巩固经济运行持续向好态势的需要。随着新的疫情防控政策出台实施,经济循环将进一步畅通、市场需求将得到持续释放,随着一大批支撑性、引领性、带动性强的优质项目加快建设和相继投产,明年稳投资、稳增长、稳就业的支撑更加有力。同时考虑到今年各项经济运行指标基数较低,明年各项指标保持较快增长是完全有条件的。四是稳定市场预期和实现人民群众新期待的需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有利于向市场传递我市经济加快恢复、回归常态的积极信号,增强全社会信心,激发内生动力。同时,保持合理的经济发展速度,才能保障充分的就业,我们将继续扎实做好民生工作,把抓就业作为民生之本,持续保持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态势,进一步缩小与全省平均水平的差距,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把稳经济促发展摆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提振市场信心,坚持扩大内需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重,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经济运行向稳向好,加快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奋力推动五大攻坚行动取得更大进展,各项工作在全省实现更大进位,现代化美好淮南建设迈出更大步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作出更大贡献,重点做好以下方面工作。
(一)奋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加快建设新型综合能源基地。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快潘集电厂二期建设,开工建设平圩电厂四期、中煤毛集电厂,加快凤台电厂三期、田集电厂三期、洛河电厂四期等项目前期工作,积极争取杨村煤矿恢复建设,提升能源保供能力。大力发展光伏、风电、储能等新能源产业,加快推进凤台风光储基地、潘集风光火储氢基地、毛集清洁能源基地“风光火储”多能互补一体化、500千伏潘集输变电等项目建设,打造清洁高效的新能源供给体系。促进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加快推进普碳多元醇等项目建设,力争中安联合二期开工建设,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条,全力打造百亿级煤化工产业。
推动制造业扩量提质增效。扩大制造业体量,持续推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培育行动,全年净增规上工业企业200家以上,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培育壮大六大新兴产业,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引进培育一批产业链“链主”企业,六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均增长15%以上。提高制造业质量,实施优质企业培育行动,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企业25家以上、“小巨人”企业4家、“重点小巨人”企业2家。大力开展数字赋能,实施发展数字经济三年行动和“淮企登云”提质扩面行动,深化与羚羊工业互联网平台合作,推动承接平台功能服务下沉我市,打造1个区域级和2个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5个省级5G+工业互联网应用示范标杆。增加制造业效益,健全工业企业亩均效益评价机制,深入推进批而未供、闲置和工业低效土地全域治理攻坚,充分发挥评价结果正向激励作用,依法实行差别化用地、用能等政策。力争亩均税收较上年提升10%以上,盘活利用闲置低效工业用地1570亩、低效工业用地2000亩以上。推进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提升企业资质等级,培育一级资质企业1家以上,建筑业总产值增长20%左右。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培育市场主体,新增规上服务业企业15家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增长9%以上。制定实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扎实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大力引进科技研发、软件开发、工业设计、金融服务、区域总部等业态,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达到20%。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编制大数据基地新三年规划,加快推进安徽大数据交易中心、淮南软件园、云谷大数据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大数据产业产值增长20%以上。推动金融业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大力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扩大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占比,加大对承接新兴产业培育、基础设施补短板、乡村振兴等重点领域的金融支持,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增长13%、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长20%。继续开展百家企业资本市场业务培训专项行动,广泛摸排企业上市资源,新增上市企业1家,首发上市在审企业1家,培育上市后备企业22家。积极构建现代流通体系,加快推进江淮枢纽港、淮南港新桥港口物流园等项目前期工作,大力培育省级示范物流园区、冷链物流基地和集配中心。
专栏4:2023年产业转型重点项目建设计划
●续建:寿县中小企业创业园、新桥佳海智能制造园、安徽百大智能制造园,凤台县坤泰混动汽车变速器生产、凤凰湖片区双创园,大通区年加工1000吨机械结构件、非开挖装备生产基地,田家庵区建筑节能玻璃深加工生产线,谢家集区宏泰钢铁年产60万吨铁基新材料、汽车气囊布与OPW囊袋制造、蔡楚产业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功能材料产业基地,八公山区天阔矿山机械生产制造,潘集区攀云大数据处理及模拟教学平台建设、屹山科技新材料基地,毛集实验区焦岗湖冰雪农旅综合体、年产10万台智能车载终端设备生产、年产1000万片电容式触摸屏,市经开区年产3000万套高效节能轴承智能化工厂建设、高端装备制造基地、年产500吨酵母粉等原料药,市高新区云谷大数据产业园、中车瑞达淮南电机研发生产和产业园三期,煤化工园区年产20万吨高固体分涂料和10万吨水性涂料、年产100吨高端显示材料等项目。 ●新开工:寿县50Gwh锂电池及材料一体化产业基地、太蓝新能源(半)固态锂电池产业园,凤台县国晟异质结双碳产业园、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园、凤台经开区河东片区工业企业提质增效一期,大通区50万吨超细粉混凝土掺合料,田家庵区千鑫五金制品生产线,谢家集区年产60万吨超细石灰石粉,八公山区100MW/200MWh电网侧储能电站,潘集区平圩电厂四期、潘集经济开发区标准化厂房,毛集实验区年产10万吨聚葡萄糖,市经开区淮南现代医药化工产业基地,市高新区创维商用车、创源动力电池、高新区产业园四期一标段,煤化工园区标准化厂房二期等项目。 ●前期工作:寿县新能源乘用车整车及零部件生产建设、新桥供应链中心、纺织服装工业园、科博达电子线束,凤台县微型新能源汽车总部、工业芯片生产、动力电池产业园、临港产业园,大通区绿色建材产业园、中矿汉邦环保循环科技产业园,田家庵区淮化地块改造利用、安成玻璃产业集聚区、200MW/400MWh独立储能,谢家集区循环经济产业园、京诺光缆生产,八公山区固废再生利用年产50万方人造轻骨料、冷链仓储物流产业园,潘集区表面活性剂及聚合物、新型绿色环保建材基地建设,毛集实验区中科纳米气凝胶、文具制造产业园,市经开区动力电池生产、医药产业基地,市高新区新升蓝宝石生产及加工基地,煤化工园区绿能固态储氢系统活化剂应用等项目。 |
(二)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积聚转型发展新动能。
推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发展优质普惠学前教育,开展城镇小区配套园治理“回头看”,新增公办园学位3255个、托位5500个。发展优质均衡义务教育,加大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新改扩建学校190所,推进八公山区创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先行区。发展特色多样普通高中教育,持续推进普通高中“三新”改革,探索高中集团化办学路径。推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大力实施中职学校达标示范建设和“双优计划”,加强职业教育与新兴产业需求对接,积极推进产教融合型城市、企业和示范性职教集团建设。支持安徽理工大学“双一流学科”建设,支持淮南师范学院建设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淮南联合大学建设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规范发展民办教育,办好特殊教育、老年教育,完善终身学习体系。
完善多层次创新体系。出台引导全社会加大研发投入实施意见,建立研发经费投入持续增加机制,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20%。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三年行动计划,净增高新技术企业6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300家以上。落实“三重一创”升级政策,积极指导县区园区和企业申报重大新兴产业基地。引导和支持企事业单位联合高校院所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技术产业创新中心。建立企业创新发展清单,重点在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等领域培育市级工业设计中心3家以上,积极创建省级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出台支持双创孵化载体建设意见,完善支持孵化载体建设政策,引进知名高校院所在淮建立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积极与沪苏浙、G60科创走廊科技企业孵化器开展对接与合作。
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建立健全企业技术需求征集机制,围绕产业发展核心技术需求,采取“赛马制”“揭榜挂帅”方式,组织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攻关。支持在淮高校建立技术转移中心,常态化开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加强与中国科技大学对接合作,深度参与校地合作“鲲鹏计划”,积极引入优质项目。企业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20%。持续实施高价值专利培育工程,新增高价值专利120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增长20%。
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充分发挥院士工作站高端人才智力优势,以“高精尖缺”为导向,开辟引进人才绿色通道,加快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引进。持续开展“50・科技之星”创新团队认定工作,给予专项经费支持团队发展,促进团队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大力推进技工强市建设,持续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新增技能人才3万人以上。
(三)持续扩大有效投资和消费,积极拓展内需新空间。
加快重大项目建设。继续开展重大项目集中谋划行动,紧盯国家政策导向,结合实施“五大攻坚行动”和构建“6+1”产业体系,围绕产业转型、基础设施、生态环保、社会事业等领域,建立1万亿元项目动态谋划储备库,有针对性地做好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债券等项目谋划储备。落实市政府重大项目周调度、重点项目每月双调度等机制,常态化开展重大项目开工动员活动,全年新开工亿元以上省重点项目240个、续建330个、竣工90个以上。开展工业项目建设攻坚,工业投资、制造业投资、技改投资分别增长25%以上、30%以上、20%以上。做深做实项目前期工作,通过土地要素保障会商、重大项目政银企对接、重点项目审批联审联办等多种形式,着力解决用地、资金、审批等影响项目建设的难点堵点问题。强化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等政策工具落地服务保障。
促进消费持续恢复。落实“徽动消费”行动,围绕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家电家具、养老托育、医疗健康服务等消费,持续开展系列促消费活动,新增限上商贸单位130家。创新消费业态和模式,支持传统商贸经营主体电商化、数字化改造升级,拓展线上消费场景。支持电商产业和快递业协同发展,组织电商企业参加省电商直播大赛、短视频大赛和网商大会等比赛交流活动。深入实施城市一刻钟生活圈建设三年行动,积极培育省级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和特色商业街区。开展消费下乡活动,加快贯通县乡村电子商务体系和快递物流配送体系,扩大“快递进村”覆盖范围,充分挖掘县乡消费潜力。加强文化旅游“五个一批”精品建设,持续推进景区提档升级,开展系列文旅宣传推介活动,激发文化旅游消费潜力。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扩大节假日消费。规范市场经营行为和秩序,构建多元共治的消费维权体系,营造居民愿意消费、放心消费的环境。
全力招大引强。把“双招双引”作为经济工作重中之重,坚持“三分之一”工作法,深挖项目资源,畅通信息渠道,顶格协调推进招商引资工作。突出产业链招商,找准补链延链强链的关键环节,紧盯目标企业实施精准招商,围绕重点区域开展专题招商,全面提升产业链招引水平。坚持市场逻辑谋事、资本力量干事,进一步运用基金招商和委托招商等方式,加强与行业协会、基金公司和其他中介机构的合作,充分调动社会各界资源和力量参与招商引资工作。落实重点招商项目跟踪调度和服务推进各项制度,确保项目签得了、引得进、落得实、建得快。召开第二届淮南转型发展大会。全年引进亿元以上、50亿元以上、100亿元以上工业项目分别不少于200个、7个、3个。
(四)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要求,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790万亩以上,总产量稳定在310万吨以上。完成24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实施“小田变大田”20万亩。实施科技强农行动,组建由高校、科研院所牵头的“链式”复合型科技特派团,加大农村二三产业领域科技特派员选派力度。培育壮大粮食精深加工、畜禽水产养殖加工、地方名优农产品加工三大产业链,新创建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5个,规上农产品加工产值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大力推进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1.5%,支持寿县创建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加快农产品仓储冷链设施建设,新建农产品仓储保鲜设施25个,新增库容1万立方。实施农民增收行动,持续推进农民工返乡入乡创业园建设,积极争创省级返乡入乡创业示范县(区)。
不断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生产大托管提质扩面增效,充分发挥“农管家”服务平台功能,在200个村开展整村试点,全程托管面积300万亩以上。加大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三变”改革力度,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的村占比达到16%、“三变”改革村占比达到83%。持续培育土地流转和新型经营主体,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比例达58%以上,新培育家庭农场20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稳定在4800家左右。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新业态,吸纳农民就近就业增收。
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积极开展乡村建设“183”行动,持续推进“五清一改”村庄清洁行动,完成农村改厕7353户,指导寿县开展改厕长效管护示范县建设。建成美丽乡村省级中心村27个。对符合改造政策的农村危房实现应改尽改。实施“四好农村路”建设提质改造和养护提升项目520公里,积极创建省级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示范县(区)。深入实施化肥农药减量行动,提升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建成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
全力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完善和落实动态监测帮扶机制,及时掌握农户家庭“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生产生活状况等,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确保不出现返贫致贫。大力发展富民产业、特色优势产业、村村联建帮扶产业等,拓展脱贫人口增收渠道。规范公益岗位开发管理,强化就业帮扶车间等载体建设,确保脱贫人口务工就业规模只增不减。加强扶贫资产管理,确保发挥长期效益。持续推进乡村治理示范创建,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开展移风易俗专项行动。
专栏5:2023年乡村振兴重点项目建设计划
●续建:寿县土地增减挂钩及土地开发复垦一期、潘集春禾新能源智慧现代农业综合应用示范、高塘人家田园综合体、20万亩“店集贡米”产业化、毛集智慧农业科技产业园、耐湿树种种质资源库、创意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花卉种植科技产业示范园、国武粮油年产12000吨糯米粉生产线改建、鑫天秸秆综合利用生物质成型燃料改扩建、2022年高标准农田建设、美丽乡村建设、高质量农田林网建设等项目。 ●新开工:寿县“两强一增”农业大托管(一期)、粮食仓储建设(六期),凤台县西商农商城二期、2022年-2024年耕地提质改造(旱改水)一期、粮食烘干厂房及育秧基地建设,大通区年出栏5万头生猪养殖、孔店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八公山区妙山民宿四期、山谷里二期、猕猴桃种植观光采摘园,潘集区舜安畜禽屠宰中心,毛集实验区绿巨人智慧农业产业园、淮建刘郢标准化农业园等项目。 ●前期工作:寿县2023年农田水利“最后一米”,凤台县智慧农谷蔬菜发展中心核心园、农业农村供水保障一期工程,大通区蔡城塘渔业产业园,谢家集区湖畔农旅融合综合产业园、瓦埠湖沿湖农田改造及观光农业开发,八公山区万亩果园提质增效及综合利用,潘集区年产7万吨双孢菇,毛集实验区焦岗湖湖羊科技养殖产业园等项目。 |
(五)加快推进城市更新攻坚,持续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活力。
加快推进现代基础设施建设。加快S16合周高速寿县保义至颍上南照段、寿县刘岗至保义段、S19淮桐高速淮南段等项目建设,力争开工建设S63怀远至凤台高速、S10扬州至淮南高速公路。加快G345凤台至毛集快速通道、S322瓦埠湖大桥及连接线等5条国省干线建设,开工建设G328寿县至霍邱一级公路改扩建(双桥至正阳关)等8个项目,完成国省干线大中修70公里。加快中铁中房大通洛河作业区港口物流园、淮南港皖江物流综合码头等8个港口码头建设,积极推进江淮航运枢纽港建设前期工作。开工建设引江济淮二期、淮河流域一般行蓄洪区建设工程、沿淮行蓄洪区等其他洼地治理工程,积极推进淮干峡涡段行洪区调整和建设工程、瓦埠湖排涝站工程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开通5G基站1200个,实现5G和千兆光网全面覆盖城市地区和有条件乡镇。
优化完善城市功能。大力实施城镇老旧小区、城中村(棚户区)改造工程,改造老旧小区29个、棚户区(城中村)27070套,投入使用保障性租赁住房23608套。优化城市道路交通体系,开工建设学院路下穿阜淮铁路工程等12条城市道路。提升园林绿化品质,新建口袋公园、街头游园15个。开工建设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二期及县城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强化城区排水防涝能力,实施龙王沟、老龙王沟末段水系治理工程,新增雨水调蓄空间26万立方米。推动应急备用水源全覆盖,建成山南水厂。巩固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成果,继续实施老旧小区雨污分流专项改造和污水管网提升改造。完善智慧城管“一中心、四平台、五个网上”功能,有序推进城市管理服务平台建设。
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加快县城补短板强弱项重点项目建设,推进教育医疗、养老托育、社会福利、文旅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支持寿县、凤台县争创省级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县。支持各县区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加快构建特色产业体系,做优做强主导产业,壮大凤台县绿色农产品加工、寿县农副食品加工等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加快寿县八公山豆腐小镇、毛集实验区焦岗湖荷香水韵省级微型产业集聚区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县区、园区创建省级微型产业集聚区。
专栏6:2023年城市更新重点项目建设计划
●续建:寿县城市更新(一期)、安徽天然气六安霍邱颍上干线寿县段,凤台县中山菜市人民东城棚户区E地块改造、滨河大道,田家庵区北赵店城市更新一期、淮河南岸(一期)城市更新、中燃老旧燃气管网改造,谢家集区楚淮河集农贸市场综合体、峰杰休闲广场,八公山区建北村棚户区改造二期工程、城市防洪圈堤达标建设工程,毛集实验区宏地文商汽车文旅城,淮南市污水管网提升改造工程、龙湖公园南门片区游乐设施、亚行贷款淮南市城市水系综合治理调整完善工程等项目。 ●新开工:寿县县域区域规模化供水(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中部片区)、城乡公交一体化工程、机场北路,凤台县前进新村安置房、幸福大道(丰收大道-共建路),大通区倪圩城中村改造、九龙岗南门口地块改造,谢家集区西部采煤沉陷区周边棚户区改造,田家庵区新淮村棚户区改造,市经开区东部路网(一期)、高铁东站片区路网建设、智慧停车场,市高新区南纬五路(南经一路-南经六路)、文化发展中心、双创人才公寓等项目。 ●前期工作:寿县东淝河排涝泵站、繁华大道(新桥大道-健康路),凤台县西城新区基础设施建设、水系连通工程、智能交通系统,大通区九大湿地公园综合开发,潘集区泥河(潘三-城区)及附属水系水环境综合治理、安徽(淮南)现代煤化工产业园综合配套服务区核心区(一期),毛集实验区城市设施智能化,市高新区文旅商业综合体、核心区城市公园地下人防工程等项目。 |
专栏7:淮南市土地征收成片开发区方案2023年度计划
●新增方案:淮南市高新区(山南新区)东北居住片区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淮南市高新区(山南新区)西南工业片区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潘集经开区北片区(纬四路以南)、安徽淮南现代煤化工产业园循环经济产业园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安徽淮南现代煤化工产业园(潘集经济开发区)产城融合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焦岗湖镇西部片区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夏集镇中部片区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毛集经开区西北部片区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毛集经开区东北部片区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毛集镇西部片区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毛集镇北部片区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毛集镇东部片区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站前区南部片区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淮南市高铁东站朝阳东路北侧片区、淮南市高铁东站朝阳东路南侧片区、淮南市东部工业区(一期)片区、淮南经济技术开发区田东工业园片区、淮南市东部工业区(二期)暨农场拆迁安置区片区、经开区龙池片区、淮南现代产业园东片区(局部)、淮南现代产业园西片区(局部)、淮南安成经济开发区(东片区)、淮南安成经济开发区(西片区)、淮南市高新区智造园区孟岗片区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淮南市高新区智造园区新河片区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淮南市高新区智造园区隗店片区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淮南市高新区智造园区李园片区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淮南市高新区西北片区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淮南市谢家集区唐山镇砂里岗片区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淮南市谢家集区望峰岗镇刘岗片区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开发片区、八公山工业集聚开发片区、八公山旅游康养综合开发区文旅片区、淮南市大通区工业园区四期片区、淮南市大通区206国道西侧地块片区。 ●预调整片区方案:淮南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型城镇化项目片区、淮南市高新区(山南新区)中东部发展片区2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毛集镇中部片区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毛集经开区片区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 ●含2022年度实施计划方案:淮南市高新区(山南新区)中东部发展片区3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淮南市潘集经济开发区北片区、淮南市潘集区循环经济园片区2、淮南市潘集区食品加工产业园片区、潘集经开区北片区(纬四路以北)、安徽(淮南)现代煤化工产业园东片区、夏集镇东部片区2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毛集镇中部片区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毛集经开区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夏集镇东部片区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淮南市田家庵区鑫海物流片区、淮南市田家庵区现代产业园片区、淮南市谢家集区唐山城市发展西片区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淮南市大通区工业园片区、淮南市大通区中心城区商服地块片区。 |
(六)纵深推进重点领域改革,着力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全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落实创优营商环境对标提升举措,全面加强18项营商环境重点指标调度推进,推动营商环境在全省晋级进位。不断完善企业开办帮办工作机制,开展“一业一证一码”改革,推深做实企业登记“一网通办”试点工作。深化政务服务“一网一门一次”改革,完善7×24小时不打烊“随时办”服务机制。聚焦服务企业全生命周期,立足服务项目审批全过程,发挥企业服务专区作用,持续优化并联审批、帮办代办、“办不成事”反映等服务机制,推动审批服务提速提效。聚焦服务区域发展一体化,升级打造政务服务“跨省通办”、长三角“一网通办”、“淮河生态经济带城市通办”专窗,推动跨区域政务服务一体化。
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常态化开展创优营商环境为企服务工作,充分发挥“政重企事”圆桌会、“企业家大讲堂”和“企业家下午茶”等为企服务平台作用,健全企业反映问题“一口收办”机制,加大共性问题、重点难点问题的调度力度,确保历史遗留问题见底清零。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大力实施民营经济上台阶行动计划,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新增民营企业1万家,民间投资增长15%以上,力争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0%。加大对各类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支持力度,落实落细助企纾困政策措施,推动惠企政策“直达快享、应享尽享”,提振实体经济发展信心,新增市场主体4.5万个。常态化举办政银企对接活动,扩大新型政银担、“税融通”和续贷过桥业务规模,开展数字赋能普惠金融专项行动,不断完善中小微企业融资服务保障机制。
统筹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着力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提高国有资本配置和运营效率,妥善处理国有企业遗留问题。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推进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共享,进一步清理政府采购、招投标等不合理限制。深化财政体制改革,调整完善市、县(区)土地出让收入分配管理体制,全面推行零基预算管理,不断提升财政资金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深化价格领域改革,清理规范涉企收费,持续推动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稳妥推进幼儿园保育费、污水处理费等价格调整工作。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提升市级信用信息平台服务能力,依法依规开展失信联合惩戒和信用分级分类监管。
(七)深度融入重大区域战略,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加强与闵行对口联系。深入实施闵行・淮南结对合作帮扶行动方案,推动7类合作事项走深走实,制定实施2023年度重点工作计划。共同建设、运营好闵行・淮南科创产业园,加快推动投资20亿元的英众智能电子终端产业园、投资3.3亿元的菱天汽车零部件生产等已签约合作项目建设。推进两地科技创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积极构建“闵行研发、淮南制造”的协同创新产业体系。结合闵行投资月月签、产业投融资交流会等活动,开展共同招商,积极招引一批产业转移项目,签约上海来淮投资项目数、资金额均增长15%以上。组织两地农业龙头企业开展对接交流,不断扩大闵行区淮南名特优农产品上海展销中心影响力。推动七宝中学、闵行中学与淮南学校结对共建,促进市中医院新院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开展医疗合作。
主动融入合肥都市圈建设。进一步强化“产业配套、合作伙伴”的协同发展意识,加快新桥科技创新示范区(合淮合作区)、合淮产业走廊建设,重点围绕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主动承接合肥产业辐射,吸引更多上下游企业在我市落地。加强交通互联互通,加快合肥新桥机场S1线寿县段建设、江淮枢纽港寿春核心作业区和新桥港口物流园等基础设施建设,扎实做好合淮市域铁路前期工作。加强公共服务资源对接合作,积极争取合肥优质教育、医疗资源在淮南布点。推动淮南数据中心开展数据存储、边缘计算等业务,谋划建设合肥都市圈区域数据存储中心。
多措并举稳外贸稳外资。加快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淮南联动创新区建设,统筹推进四大功能区布局,依法依规先行先试一批重大开放创新举措。培育壮大外贸主体,积极引导各类企业获得进出口经营权。引进培育外贸综合服务平台,鼓励传统内贸企业开展跨境电商业务。推进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5%以上。瞄准境外500强和跨国公司,适时举办外资招商推介活动,积极引进一批牵动力强的外向型大项目和产业转移项目,外商直接投资增长20%以上。
推动开发区创新发展。制定开发区“一区一策”,明确目标任务和重点举措。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园区管理体制,深化“标准地”改革,大力实施园区亩均效益提升行动,建成标准化厂房208万平方米,新入驻企业180家以上。加快完善园区水电气热路等生产配套设施,统筹布局商贸物流等公共服务设施,增强园区承载力和吸引力,推进开发区从单一产业园区向现代化城区转变。以6家省级以上开发区为载体,按照“重大项目-龙头企业-产业基地”的模式,打造特色产业集群。主动与沪苏浙先发地区园区建立对口合作机制,探索“园中园”、委托管理、投资合作等园区发展新模式,积极承接产业转移。
(八)持续加大生态保护力度,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
大力改善环境质量。清单化、闭环式推进突出环境问题整改。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继续强化“五控”措施,开展夏季臭氧、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全面提高污染天气应急应对水平。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重点开展农村黑臭水体的排查整治,确保饮用水水源地、国考断面水质全面达标。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继续实施农用地土壤镉等重金属污染源头防治行动,有效管控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组织开展地下水污染防治分区划定。推进中小微企业及社会源类危险废物综合收集、贮存、转运试点,建成投运试点项目2个。
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深入实施碳达峰方案,聚焦目标要求,明确重点领域、行业碳减排路径,制定推进时间表、路线图,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严格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推进国家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建设,完善废弃物处置产业链布局。积极推广应用绿色建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开展装配式建筑相关标准、技能培训,装配式建筑比例达到30%以上。加快生活垃圾分类转运系统建设,新建2座大中型垃圾转运站。加强餐厨垃圾处理,启动餐厨垃圾处置二期项目建设。统筹推进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出行、绿色商场、绿色建筑等七项绿色生活创建行动,推动绿色消费。
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深化新一轮林长制改革,高效落实“五绿”建设任务,持续推进示范创新点建设,加快实施泥河湿地及西部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寿县苗木产业基地建设和矿山治理等项目,完成人工造林1万亩,创建省级森林城镇1个、森林村庄30个,争创全国国土绿化试点示范。严格落实河湖长制,建立完善河湖监督检查考核长效机制,常态化开展打击非法采砂和禁捕退捕工作。编制6个自然保护地总体规划,加强沿淮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抓好采煤沉陷区政治要件办理,巩固办理工作成效。加快稳沉区治理,统筹推进西部采煤沉陷区、李一李二矿采煤沉陷区、潘集一矿等采煤沉陷区治理项目建设,压紧压实企业耕地保护和生态修复责任,保护沉陷区群众合法权益。加快搬迁安置重点项目建设,积极稳妥推进群众货币化补偿工作,全年搬迁安置群众2400户、6000人。
专栏8:2023年生态修复重点项目建设计划
●续建:寿县新桥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凤台县经开区芦塘、山赵采石场生态修复、乡镇水环境综合治理提质增效工程(一期)、永幸河治理工程,大通区高塘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采煤沉陷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朱家大山综合治理,谢家集区西部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程(一期)、李一李二采煤沉陷区治理修复工程、二道河农场废塘复垦,八公山区丁家山采石场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治理、李嘴孜煤矿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治理工程,潘集区潘集一矿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治理、泥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泥河伊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黑河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市高新区生态水系治理(汤洼大坝公园)等项目。 ●新开工:寿县污水处理厂二期、乡镇污水处理厂及污水管网建设工程、新城区宾阳大道污水主管网建设,凤台县幸福河湖淮河凤台段水源地环境综合整治(二期)、永幸河灌区“十四五”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大通区东部填埋场A、B库区封场治理,谢家集区瓦埠湖北岸生态缓冲带建设及湖滨带水生植物恢复工程、车路山和紫金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东西华山生态修复,八公山区车路山、东狮子山废弃矿山生态保护修复、新庄孜矿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治理工程,毛集实验区西淝河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焦岗湖湿地、鸟类栖息地生态修复及水环境治理生态清淤等项目。 ●前期工作:寿县农村污水治理二期,凤台县城河东片区(含经济开发区)矿山地质环境修复治理、刘集片区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田家庵区主城区水环境综合治理及生态廊道修复、石姚湾生态湿地文旅,谢家集区瓦埠湖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八公山区国家地质自然公园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柏家山生态修复提升工程,潘集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卢家湖湿地公园,毛集实验区西淝河沿线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及开发利用、花家湖采煤沉陷区区治理与生态修复程等项目。 |
(九)不断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努力办好群众有感民生实事。
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继续集中力量实施暖民心行动,推动老年助餐、安心托育、快乐健身等项目提质扩面,完善群众评价机制,不断提升工作实效和群众知晓率、满意度。强化价格监测预警,充分发挥“惠民菜篮子”定点门店作用,确保重要节点民生商品供应充足、价格稳定。完善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机制,确保及时足额向困难群众发放价格临时补贴。挖掘盘活各类资金资产资源,优先足额保障“三保”支出。
专栏9:2023年暖民心行动计划
1.实施就业促进行动,力争137个城市社区达到“三公里”充分就业社区标准,举办招聘会不少于670场次。 2.实施“新徽菜・名徽厨”行动,开展徽菜师傅技能培训不少于1300人次,新增徽菜师傅不少于960人。 3.实施老年助餐服务行动,新增城市老年食堂(助餐点)87个、农村老年食堂(助餐点)84个。 4.实施健康口腔行动,新增牙椅45台,新增窝沟封闭6-9岁儿童2.68万人。 5.实施安心托幼行动,新增托位5500个,新增公办幼儿园学位3255个。 6.实施快乐健身行动,完成居住小区、行政村健身设施维修、改造、升级、补建397个以上,参加赛事活动人数不少于25万人次。 7.实施便民停车行动,新增城市停车泊位2万个以上,其中公共停车泊位2500个以上。 8.实施放心家政行动,培训家政服务人员2.7万人次,力争新增家政服务人员5000人。 9.实施文明菜市行动,整治和改造提升城区菜市11个、乡镇菜市约41个。 10.实施老有所学行动,参与学习教育活动的老年人达到13.8万人左右,其中线下学习9.4万人左右。 |
着力保障居民就业。持续开展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充分发挥“社区快聘”小程序作用,帮助劳动者实现就近就业。完善灵活就业人员保障制度,拓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渠道,统筹做好退役军人、农民工、残疾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开发各类就业岗位1万个以上,城镇新增就业3.6万人,充分就业社区的建设达标率达到50%。大力实施创业淮南行动,开展补贴性技能培训4.5万人次,发放创业贴息贷款3.5亿元以上。高规格打造创业淮南大赛品牌,吸引全国优秀创业项目和人才集聚淮南。
强化医疗卫生体系建设。落实新阶段疫情防控优化调整举措,强化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分级诊疗,加大治疗药物和医疗资源储备力度,重点抓好老年人和患基础性疾病群体的防控,保障好群众的就医用药,着力保健康、防重症。加快山南新区综合医院、市中医院山南新院、凤台县人民医院新院区等重大项目建设。进一步深化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和城市医联体建设。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特色发展,加快建设中医药服务体系,提升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能力和信息化水平。扩大优质口腔医疗资源供给,促进合理配置、均衡布局。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奋力推动国家卫生城市创建。
兜紧兜牢社会保障底线。持续推进全民参保计划,重点做好灵活就业人员、个体工商户、新业态从业人员等群体参保工作。持续完善工伤保险制度体系,稳妥推进工伤预防五年行动计划。继续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基本生活和照料护理标准。实施公办养老机构“三达标”提升行动,开展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完成居家适老化改造2000户,发展农村互助养老。
深入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建设。加强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进一步增强基层服务能力,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实施村级综合服务设施提升工程,推进村(居)综合服务设施标准化建设。依法建立健全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和阅批群众来信制度,真正做到“接访不走过场”“写信真管用”。完善信访案件办理“四加机制”,扎实开展信访积案化解和重复信访治理工作。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信访工作,努力把矛盾化解在初始阶段。深入推进法治淮南、法治社会、法治政府建设,全面实施“一规划两方案”和“八五”普法规划,积极创建第三批全国法治建设示范市、全国守法普法示范市。
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系统落实防范化解重大风险“1+9+N”方案体系,加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风险防范化解,加快非法集资案件处置;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量,有序化解隐性债务存量;扎实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依法稳妥处置房地产领域风险;增强能源持续稳定供应、合理需求调控、风险预警和管控应对能力。加强安全生产监管和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建设,增强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依法严惩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开展国家安全宣传教育,完善新时代国防动员体系,强化退役军人管理保障,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扎实做好武警、双拥、人民防空、烈士纪念设施管理等工作。加强消防、食品药品安全等工作。
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深入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全面对标创城“三年行动计划”及测评体系,重点推进居民小区文明创建、架空线缆整治、菜市场改造提升、交通秩序整治等工作,不断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全面提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管水平,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选树“中国好人”“安徽好人”“淮南好人”,开展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学习宣传活动。持续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围绕寿州锣鼓、花鼓灯、推剧、少儿艺术等特色文艺项目,打造文化艺术品牌。加快推进战国楚王陵(武王墩墓)发掘和保护利用工作,提升完善楚文化博物馆、市博物馆、大通万人坑教育馆等各项功能设施。大力推进科学技术普及,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开展“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期评估。扎实做好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红十字会、法律服务等群团和社会组织作用,支持发展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事业,保障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合法权益。促进民族团结、宗教和睦,深化援疆、援藏对口支援工作。大力发展广播电视、地方志、档案、对台、外事侨务等各项事业。
各位代表,做好2023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衷心拥护“两个确立”、忠诚践行“两个维护”,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全面落实本次会议审查决议,自觉接受市人大依法监督和市政协民主监督,进一步增强“慢进是退、不进更是退”的紧迫感,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加快建设现代化美好淮南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