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淮南市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4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发布时间:2024-02-28 14:33信息来源: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文字大小:[    ] 背景色:       

  一、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一)精准施策促经济、稳增长,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经济增长稳中向好。一季度经济平稳开局,二季度增速明显提升,下半年保持稳定运行。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600亿元、增长5.5%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5%,增速居全省第3位;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左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连续11个月居全省首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以上,城镇新增就业3.9万人,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6%8%

政策效应持续释放。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21.9亿元,兑付免申即享资金1.4亿元、即申即享资金1505.8万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分别增长12.1%17.5%,增速分别居全省第23位,制造业贷款增长12.7%、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增长22%。新增上市在审企业2家、新三板挂牌企业1家、直接融资264.7亿元。新增市场主体超5万户,总数达到33.9万户。

保供稳价成效明显。强化供需调节、市场监管和预期引导,高质量完成粮食收购、猪肉储备等任务,开展惠民菜篮子活动73天,重要民生商品量足价稳,居民消费价格稳控在年度目标以内。强化电力运行监测,顺利完成迎峰度夏电力保供,迎峰度冬能源安全稳定供应,有力保障民生和重要用户供电。

(二)全力以赴育产业、促转型,发展质效持续提升。

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坚决扛稳扛牢粮食安全责任,建设高标准农田24万亩、补充耕地1万亩,粮食生产实现二十连丰,全年粮食产量达到322.4万吨、增长1.5%。新建成水稻育秧中心26个,皖北大豆和沿淮糯稻成功申报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水稻晶两优8612”入选国家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目录。编制高端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规划和牛肉汤产业发展规划,出台支持淮南牛肉汤产业发展政策,组建10亿元高端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基金,绿色食品产业产值增长9%。年产10万吨液态奶生产线、沛鑫淮南牛肉汤产业园等24个项目建成,新增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6个,淮建西红柿获批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八公山豆腐入选全国土特产推荐目录,八公山镇入选全国农业产业强镇创建名单。

现代工业体系加快构建。聚力发展新兴产业,编制实施新能源汽车、新能源制造、新材料、绿色食品4个千亿产业发展规划和工作方案,突出强链补链延链,着力提升产业集群化水平,制造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1.2%。首位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组建市汽车办和汽车产业联盟,陕汽氢能重卡、开沃新能源专用车成功下线,合众汽车核心零部件一期、坤泰专用变速器一期等一批重大项目建成投产,新能源汽车产业营业收入预计增长20%。扎实推进新型综合能源基地建设,潘集电厂二期、平圩电厂四期开工建设,洛河电厂四期获省级核准,20万千瓦凤台丁集矿采煤沉陷区一期光伏电站、20万千瓦华润凤台尚塘风电场全容量并网。全市新能源装机规模达316.5万千瓦、增长57.1%,占全市总装机规模比重提高到17%以上。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中环低碳新能源二期、国晟异质结一期等一批重大项目建成投产,全省首个零碳产业园启动建设。大力实施规上工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战新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个倍增计划,全年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05家、高新技术企业75家、战新企业54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54家。深入实施“1234”数字赋能制造业行动,新增国家5G工厂3个,认定省级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9个,1家企业获评国家工业互联网平台创新领航应用案例、1家企业获评省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2家企业获评省“5G+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市高新区入选全省首批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园区。

现代服务业加快提质。实施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行动,大力推进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新增规上服务业企业13家、省级服务业集聚区1家、省级两业融合试点1着力发展壮大现代物流产业,编制现代仓储物流基地规划、铁路物流基地规划、城市货运综合驿站规划,新增省级示范物流园区1家,1家企业获评现代物流业规上企业亩均效益领跑者1个项目获评省级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创建项目。持续推动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新认定省级大数据企业12家,市高新区大数据产业园获评首批省级大数据产业园加快推进信息消费工作,获批省级信息消费创新产品1项、省级信息消费体验中心2个、省级首版次软件1项。

(三)精准有效扩投资、促消费,市场活力加速释放。

有效投资专项行动扎实推进。强化投资赛马,开展重大项目三合一周调度、季观摩和五比考评,组织四批次开工动员项目270个、总投资1748亿元,较2022年分别增长34%43%。实施亿元以上省重点项目564个,200个项目开工建设,107个项目竣工投用。在重大项目带动下,全年工业投资增长41.6%、居全省第3位,制造业投资增长72.3%、居全省第1位。开展全市重点项目谋划申报百日会战,积极向上争取中央预算内、专项债券、增发国债等项目资金112.6亿元。拨付财政资金4.1亿元,实施市本级政府投资计划项目38个,年度完成投资8.71亿元,占年度计划的97%

双招双引质效进一步提升。常态化顶格推进招商引资工作,优化分类考核机制,调整充实6个市级驻外招商工作组,组建31个驻浙东招商工作组,集中优势资源和精力围绕主导产业开展招商引资。新引进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210个,其中50-100亿元项目7个、100亿元以上项目3个。把现代制造产业园作为招引制造业企业的重要载体,建立定期观摩调度机制,新建成标准化厂房127万平方米,新入驻企业105家。推动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深度融合,扎实推进淮聚万才行动,新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25个、高技能人才1.27万人。

消费市场活力有效释放。组织开展徽动消费・提振淮南等系列活动,发放各类惠民消费券规模超5000万元,带动消费9.33亿元。深入实施商贸主体培育工程,新增限上商贸单位130家,4个社区获批第二批省级一刻钟便民圈试点社区。加快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建成乡镇商贸中心25个。积极构建农村电商产业生态圈,新增年网络销售额超1000万元省级农村电商企业8家、超100万元农村产品品牌11个,寿县获评省级农村电商示范县,凤台县新集镇获评省级电商强镇。积极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持续开展文旅惠民消费季活动,全年接待游客人数和旅游收入分别增长71%85%。武王墩墓考古发掘取得突破新进展,中国二十四节气研究院安徽分院在淮挂牌,2条旅游线路入选乡村四时好风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4个村入选首批省级乡村旅游精品主题村

(四)千方百计谋突破、求实效,改革创新不断深化。

创新能力和水平逐步提升。淮河能源集团与安徽理工大学共建深部煤炭安全开采与环境保护全国重点实验室获批建设,安徽理工大学科技园入选全省首批省级大学科技园,淮南师范学院3个学科在省属高校科技创新赛马中居全省前列。加速科技研发和成果应用,实施省重点研发类项目18项、市级科技计划项目62项,获省科学技术奖15项,其中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项,每万人口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增速居全省第3位,吸纳、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增幅均居全省前列。充分发挥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大力推进规上工业企业技改全覆盖,深入开展研发投入两清零行动,新增省级创新平台28家,新认定市技术创新中心6家、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9家。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出台《创优营商环境对标提升举措(2023版)》,全面推进141条具体举措落地落实。落实市委现场办公、民营企业恳谈会等制度,常态化开展优环境、促发展活动,组织企业家大讲堂”“企业家周末下午茶”“政重企事圆桌会等活动29次,派驻驻企服务员、金融顾问303名。全年为企服务平台收办企业诉求1.2万件,最多跑一次时限压缩92.7%、居全省第一方阵。

重点领域改革深入推进。深入实施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综合改革,处置批而未供土地1万亩、闲置土地5000亩,盘活低效工业用地2233亩。寿县入选全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凤台县、潘集区入选全国首批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区)。实施财政绩效提升三年行动,建立市政府公物仓,盘活国有闲置资产超10亿元。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组建市文旅集团、传媒集团、数字淮南公司,重组市融资担保公司,建发集团主体信用等级调整到AA+。数据要素市场建设模式改革入选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点,豆娃说法法治文化新品牌获评全国普法依法治理创新案例,医保支付方式DIP改革走在全国前列。加快信用体系建设,积极推广信易贷平台,信用+医保应用案例获评全国优秀案例,信用+建筑”“信用+环保等案例获评省特色案例,我市在全国261个城市信用监测排名中居第2位、全省第1位。

(五)聚焦重点强基础、提质量,城市品质明显提升。

各类基础设施提质升级。开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我市自主建设的S63怀凤高速、S10淮扬高速、S16合周高速、S19淮桐高速淮南段开工建设,皖江物流综合码头、江淮枢纽港何台作业区、凤台新港综合码头、G345凤台至毛集快速通道、G206国道改扩建等项目加快推进淮干正峡段行洪区调整和建设、九里保庄圩等工程主体完工,淮干峡涡段行洪区调整和建设、安徽省淮河流域一般行蓄洪区建设、安徽省沿淮行蓄洪区洼地治理等工程积极推进。加大推进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新建5G基站1240个,全市乡镇以上区域实现连续覆盖和重点区域深度覆盖。

城市更新行动深入实施加快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即将获批,寿县、凤台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完成。有序实施老城区更新改造,新建安置房2.7万套、基本建成5827套,新供应保障性租赁住房2.3万套,改造城镇老旧小区29个。全力推进城市生命线工程二期和智慧燃气项目建设,更新改造老旧燃气管网255公里。编制实施老城区排水防涝综合治理方案,实施学院路、曹咀孜片区等排水设施提升工程,完成15处道路易涝点整治,有效解决东苑等20余个低洼小区易涝问题。巩固和深化国家节水型城市创建成果,更新改造供水管网32.5公里,完成山南水厂管网铺设和三、四水厂双电源改造。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建立历史文化传承保护名录,对全市88处历史建筑实行测绘建档、挂牌保护,推动各类保护对象应保尽保。

城市功能加快完善。着力优化城区路网结构,开工建设城市道路12条,顺利完成学院路下穿、淮清路、国庆西路改造、高速西出口改造等项目建设。持续提升城市绿化品质,山南儿童公园、E水系带状公园北区建成开放,新建城市游园和口袋体育公园35个,新增和改造提升绿地120万平方米、城市绿道和健身步道61.4公里,建成席地而坐城市客厅示范区8个,功能完善、布局均衡的公园绿地系统加快形成。加大新能源充电桩和停车泊位供给,新建停车场43处,新增城市停车泊位4.4万个,其中公共停车泊位5312个,新建公共充电桩1239个。深入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全面落实八大提升行动,顺利通过全国文明城市年度测评。持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命名挂牌淮南市首批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42处,3人当选中国好人1人当选全国三八红旗手,1人当选全国优秀共青团员。

(六)多措并举抓衔接、促振兴,和美乡村加快建设。

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组织开展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排查,对6247户、1.7万人实施动态返贫监测。投入衔接补助资金6.7亿元,实施乡村振兴项目542个、其中产业项目41个。大力推进脱贫人口稳岗就业,新增脱贫人口小额信贷1.92亿元,寿县严把四关建好小微园,发展产业促就近就业典型做法全国推广。

农业农村改革有力实施。全国首个农业生产大托管产业服务平台上线运行,入选国家数字农业农村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优秀项目。建成综合农事服务中心15个,完成100个村、7.1万户土地承包电子证照发放,全程托管已覆盖665个村,全年托管面积达290万亩。持续推进三变改革,全市三变改革村达770个、占比85%,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村占比达35%。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新增家庭农场30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38家。开展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改革试点,精准补贴种粮主体7527个。

村容村貌显著改善。启动实施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新建美丽乡村省级中心村27个、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8个,寿县、凤台县获评省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县。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百日攻坚,完成改厕1.5万户、整治农村黑臭水体90条,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实现全市乡村全覆盖。改造农村危房480户,建成四好农村路”565公里,在全省率先完成皖北地区群众喝上引调水工程。持续推进秸秆、粪污两利用,秸秆、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95%96.9%,获省政府督查激励。

(七)抢抓机遇搭平台、谋合作,对外开放成效显著。

区域合作共建取得新成果。成功举办淮南第二届转型发展大会。深化与上海闵行对接合作,闵行・淮南科创产业园、科创孵化基地(淮南)挂牌运营,运营管理公司正式组建淮南名特优农产品上海展销中心建成运营。积极开展长三角科创合作,支持淮南籍企业在长三角设立人才飞地”3家、研发飞地”16家。全年引进上海项目48个、总投资约460亿元。大力推动合淮同城化发展,新桥科技创新示范区(合淮合作区)总体规划和管理机构获批,寿蜀现代产业园新电汽产业不断集聚。与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所、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新桥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园、合肥新桥机场S1线等重点项目加快建设。

对外开放活力持续释放。大力推动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淮南联动创新区建设,国家和省级改革试点经验复制推广率达100%淮南-宁波港铁海联运班列开行,淮南跨境电商产业园暨全球贸易示范区启动建设,市经开区公用型保税仓库全面启用,全市跨境电商交易额增速居全省第1位。组织外贸企业参加广交会、华交会、(中国)亚欧商品贸易博览会、徽动全球万企百团出海行动等境内外活动115家次,外商直接投资增长117%,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速居全省第2位。

园区发展稳步推进。制定省级及以上开发区赋权清单,持续推进开发区管委会+公司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开发区行政管理效能。制定省级以上开发区提质扩量增效实施方案,指导寿县经开区主导产业变更、市经开区扩区、凤台经开区调区,支持田家庵区、谢家集区申创省级开发区。深化园区标准地改革,实现标准地出让122宗、6439亩,占开发区产业用地出让面积的98.2%。潘集经开区获评省新材料产业十强园区,凤台经开区入选全省亩均效益领跑者,市经开区亩均论英雄改革获评全国改革专项创新案例。

(八)持之以恒抓治理、强提升,绿色发展走深走实。

生态环境质量大幅提升。扎实推进中央、省环保督察及国家、省警示片反馈各类问题、信访件整改,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市优良天数比例达80.6%PM2.5平均浓度下降4.4%、改善幅度居全省第2位。在全省率先启动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区划定项目,首次实现8个国考、11个省考断面水质和5个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全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95%、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100%,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居全省第一方阵。

绿色低碳发展深入推进。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编制实施碳达峰方案及“6+1”专项方案,入选全国首批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城市。严格落实能耗双控目标任务,扎实开展煤炭消费减量替代工作,单位GDP能耗降幅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完善绿色制造体系,新增国家绿色工厂4家、省级绿色工厂5家。潘二煤矿成功创建第一批省级绿色矿山。加快推进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筑发展,开工绿色建筑438.7万平方米、装配式建筑面积323.7万平方米,市高新区香樟苑六期等11个项目获评二星级绿色建筑。推广使用新能源公交车828辆、出租车883辆,入选国家绿色出行创建达标市。在全省率先实现厨余垃圾全量资源化综合利用,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工作全省领先,建成区居民小区生活垃圾分类设施建设实现全覆盖,市生活垃圾分类宣教中心入选全国生活垃圾分类宣传教育基地,我市荣获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全民活动城市二等奖。

生态保护修复亮点突出。完成人工造林1.1万亩、省级森林抚育示范项目3032亩、省级退化林修复示范项目800亩,创建省级森林城镇1个、省级森林村庄30个。注重加强自然保护地管理,编制(修编)6个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地规划,修订《舜耕山风景区管理条例》。完成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18个,治理面积1971亩。扎实推进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完成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2.7万亩,西部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项目一期基本建成。加快搬迁安置进度,调整优化搬迁安置补偿政策,完成安置房搬迁入住8500人。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淮南模式入选中国改革2023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优秀典型案例。

(九)用心用情强保障、优服务,民生福祉持续增进。

扎实办好民生实事。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理念,完善群众满意度评价等工作机制,高质量完成10项暖民心行动和50项民生实事,群众知晓率、满意度不断提高民生支出263.3亿元,占财政支出比重达83.3%

社会事业全面提升。认真落实减负稳岗扩就业各项措施,建设三公里就近就业社区146个,发放稳岗返还资金7086.56万元、创业担保贷款4.4亿元,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5.77万人次,开发政策性岗位1.05万个。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新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271所,大通区入选省完善普惠性学前教育保障机制实验区。职业教育成果丰硕,合肥经济学院新桥校区、淮南职业技术学院春申湖校区等建成招生,淮南新材料产业学院获批省级市域产教联合体,我市成功入选全省首批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深入推进,在全省率先出台实施爱国卫生条例,安徽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市第一人民医院)南区开诊运行,完成170家城市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和848家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3家卫生院优质服务基层行工作被全国通报表扬,2家医院获评国家级母婴友好医院。全民建设深入推进,改造升级体育场地、健身点397个,成功举办第五届淮南市马拉松赛事,圆满举办青少年空手道、射箭锦标赛等5项省级赛事。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扎实开展全民参保攻坚行动,养老、失业、工伤等三大保险职工参保率达95%以上。实施失业保险阶段性扩围政策,发放2.8万人次失业保险金4574.9万元。建立孤儿基层生活保障自然增长机制,保障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1269名。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8.1%6.6%,连续8年实现提标扩面,发放保障金8.2亿元。在全省率先开展物业+养老服务试点,完成3727户家庭适老化改造,市老年公寓投入使用,3家机构获评省示范性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潘集区入选全省农村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区,八公山区入选全省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示范创建区,田家庵区入选全省优质医养结合示范区。成功创建全省首批儿童友好社区建设试点城市,挂牌儿童友好学校32所、医院6家、社区9个。民族宗教、工会、妇女儿童、青少年、老龄、关心下一代、残疾人、红十字、慈善等工作取得新进步,广播电视、气象、地震、消防、防灾减灾、援疆援藏等工作获得新成效。

社会治理呈现新局面。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扎实开展人民调解为人民 助推治理现代化专项行动,累计调处纠纷1.4万起、成功率达97%以上,入选全省一站式解纷体系建设试点市。全力做好重点时段信访稳定保障工作,信访总量同比下降4.24%,信访事项一次性化解率达97.78%。地方金融风险处置攻坚行动深入开展,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总体可控。稳妥处置房地产项目逾期风险,一楼一策制定化解方案,完成保交楼”1.3万套。扫黑除恶斗争常态化推进,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等新型犯罪成效明显。认真开展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排查整治2023行动,全力防范化解安全生产领域和自然灾害领域重大风险,全市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中期评估、五经普清查工作。国防动员体制改革落地实施,军民融合、退役军人服务管理、双拥优抚等工作不断发展。全国首块烈士纪念设施标识牌在淮揭牌、被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

二、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与重点工作

2024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以上,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以上,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5%,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城镇新增就业3.7万人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与全省保持一致,粮食产量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碳排放及生态环境质量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聚焦强实体扩内需,不断巩固经济稳中向好基础。

高效落实助企纾困政策。落实结构性减税降费等政策措施,不断扩大免申即享政策范围和受惠企业覆盖面。推深做实民营经济上台阶行动,大力培育全省百强民营企业。坚持和完善企业家恳谈会制度,常态化开展企业家大讲堂”“政重企事圆桌会、企业家周末下午茶等活动,健全诉求建议闭环办理机制。完善融资助企便民服务长效机制,开展数字赋能普惠金融专项行动,新增直接融资200亿元,实现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速、户数两增目标。

积极扩大有效益投资。紧盯国家政策导向和我市短板弱项,持续开展重大项目谋划,动态完善项目储备库,按照超前、细化要求,做深做实项目前期工作。从严落实重大项目三合一周调度、项目建设五比考评、土地要素保障会商等机制,集中攻坚签约未开工、开工未竣工、竣工未投产项目,着力强化项目建设全流程服务保障。新开工亿元以上省重点项目330个、续建371个、竣工110个以上。落实先进制造业投资领跑计划,工业投资、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20%25%以上。大力促进民间投资,积极向社会推介优质民间投资项目,规范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民间投资增长10%以上。围绕上级资金支持方向,持续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新增国债、专项债券等争取力度,完善项目资金拨付、调度推进、督查通报等制度,确保上级资金发挥最大效用。按照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原则,计划安排市级政府投资项目61个,安排资金35.17亿元,其中:市本级财政13.92亿元、专项债资金7.62亿元、新增国债7.56亿元,拟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6.06亿元。

推动双招双引提质提效。落实落细驻点招商+专班推进+投资淮南月月签+周调度机制,高质量办好淮南转型发展大会,积极参加世界制造业大会、世界新材料大会等展会,采取驻点招商、产业链招商、基金招商等多种方式,扩大项目线索和信息。全程做好项目洽谈、签约、开工等环节管理,推动形成项目签约-开工-投产-达效闭环式服务,全力提升协议履约率、资金到位率、项目开工率、竣工投产率。全年引进亿元以上省外项目资金额570亿元以上、亿元以上工业项目240个以上,力争50亿元、百亿元项目招引实现新突破。

不断激发有潜能消费。深入实施皖美消费系列活动,稳定和扩大传统消费、大宗消费,着力创新消费场景、培育壮大新型消费。组织开展汽车下乡、以旧换新、家电售后服务提升等活动。进一步提升消费券发放精准度和使用实效性。培育壮大商贸主体,新增限上商贸单位130家以上。深入推进城市一刻钟生活圈建设三年行动,培育特色商业街区5个、高端消费新场景18个。支持发展首店”“首发”“潮品经济,培育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加快发展即时零售。

(二)深入推动新型工业化,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加快建设新型综合能源基地。统筹推进支撑性电源项目建设,加快潘集电厂二期、平圩电厂四期等项目建设,开工建设洛河电厂四期,不断提升能源保供能力。大力发展光伏、风电、储能等新能源产业,开工建设凤台采煤沉陷区二期光伏发电、中电30MW光伏发电二期等项目,加快推进潘集500千伏输变电、八公山储能电站一期等项目建设,新增新能源规模300万千瓦以上、储能规模50万千瓦以上,持续打造清洁高效的新能源供给体系。大力发展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加快中环低碳新能源三四期项目、国晟异质结二期、益恒异质结高效电池等项目建设,产值实现倍增。积极推动绿电就地开发和消纳,加快建设市高新区零碳产业园。推进氢能制、储、加、用一体化发展,加快新能源电解水制氢规模化生产和工业副产氢提纯应用。

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坚持工业立市、制造强市,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落实专项规划+专班推进+专门政策+专业方案+专员模式工作机制,推动新兴产业聚链成群。持续推进制造业4个三年倍增行动,新增规上工业企业200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70家、战新企业60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60家,规上制造业增加值、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分别增长15%以上、12%10%以上。坚持把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作为首位产业,优化整车、零部件、后市场三位一体布局,加快推进航天锂电池、德力新能源专用车、明然三合一电驱等项目建设,培育招引一批核心零部件企业,积极发展汽车新零售、充换电服务等后市场新业态。大力发展新材料产业,加快推进普碳聚碳酸酯多元醇、赛纬锂电池电解液、20万吨高固体分子涂料等项目建设。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加快推进抖音火山引擎、芯视佳OLED微显示器、华视经纬智能触控显示一体化等项目建设,不断推动大数据产业整合、共享、开发和应用。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加快推进商用压缩机生产基地、高端智能电气设备制造基地、高端托盘搬运机器人制造等项目建设,鼓励支持装备制造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大力发展生命健康产业,加快推进健坤制药研发基地及生产车间、特医食品、再生医学材料与精准医学技术转化等项目建设,推动生物医药、医疗器械、智慧健康等主导产业融合发展。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持续实施“1234”数字赋能行动,常态化开展企业数字化综合诊断,培育建设省级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1个、省级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园区1家、省级数字化转型典型示范项目3个,建设省级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10个以上,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大力推进数字淮南建设三年行动,丰富基层治理、便企利民、社保生育、健康医疗、退休养老等领域特色场景应用。大力推进以场景应用为基础的数据要素市场建设模式改革,出台公共数据授权运营管理办法,充分发挥政务数据在金融、税务等领域的重要支撑作用,加速释放数据要素红利。加快大数据重点实验室、大数据学院、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研究院等企业和区域创新平台建设,积极承接长三角等地区数字经济产业转移,培育省级大数据企业7家、省级大数据产业园1家。

推动现代服务业提档升级。积极培育市场主体,新增规上服务业企业15家,服务业增加值增长8%以上。落实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大力发展工业设计、科技服务、专业会展、楼宇经济等生产性服务业,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品质,打造一批具有全省影响力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着力发展壮大现代物流产业,引进3A级以上物流企业5家。大力发展港口经济,开工建设江淮枢纽港何台作业区、陶圩作业区、新桥作业区等项目,引导大宗商品、新型建材等临港偏好型产业向港口集聚。落实现代仓储物流基地规划、铁路物流基地规划,加快建设淮南(蔡家岗)现代国际物流基地、大通铁路物流基地、淮南铁路物流园等项目,积极申创省级示范物流园区、冷链物流基地和集配中心,争创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持续开展百家企业资本市场业务培训专项行动,广泛摸排企业上市资源,新增上市企业2家,首发上市在审企业1家,培育上市后备企业25家。

(三)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推进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发展。

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出台科技创新考评办法,充分调动科技创新工作积极性,新建省级重点实验室1家、省级企业研发中心5家。实施科技领军企业培育建设行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倍增行动,净增科技型中小企业100家,企业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20%以上。持续加大科技创新政策扶持力度,完善科技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力争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重达到2%以上。

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健全完善揭榜挂帅”“竞争赛马”“定向委托等工作机制,鼓励龙头企业、高校院所、产业链上下游共同开展科技成果联合攻关。支持安徽理工大学列入全省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范围,探索有利于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长效机制。积极推进与上海闵行区在产学研、科技资源共享、人才飞地”“研发飞地建设等方面合作,深化与中科大、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合作。新增高价值发明专利150件。加快推进质量强市、质量强区建设,全力构建更适配的质量供给体系、高水平的质量基础设施体系和现代化的质量治理体系。

大力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深入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继续推进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创建工作,新改扩建幼儿园20所、中小学180所,持续巩固双减成效。支持安徽理工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和国内一流特色高水平大学,着力打造安理智谷。支持淮南师范学院开展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和授权点立项建设。开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改革,大力推进集团化办学,加强双优”“双高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积极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支持淮南联合大学申办职业教育本科,支持淮南技工学校升格为技师学院,支持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双高校建设。统筹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完善全民终身学习机制

提振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启动实施千企进校园、万岗进万家”“招才引智高校行等活动,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来淮就业,新增高技能人才6000人,新培育“50科技之星创新团队10家以上。大力实施创业淮南行动,支持高校毕业生、返乡人员、退役军人等创业者5000名以上、科研人员创业者600名以上。着力打造创业平台,争创省级创新创业孵化载体7个以上。

(四)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巩固提升粮食综合产能。深入落实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790万亩以上,总产量稳定在320万吨以上。统筹推进高标准农田新增建设与改造提升,建设高标准农田21万亩,完成补充耕地0.75万亩。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加强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实施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加强本地粮食新品种的培育和推广。持续推进农业生产大托管改革提质扩面增效三年行动计划,建设综合农事服务中心21个,全程托管面积350万亩以上,力争70%以上行政村实现大托管持续推进优质粮食工程项目建设,推动粮食经济高质量发展。做好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

大力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做好三头三尾增值大文章,着力打造绿色食品千亿产业。加快推进秸秆变肉暨肉牛振兴计划,建设肉牛标准化养殖基地5个、现代化屠宰加工供应基地1个,肉牛饲养量11万头以上推动肉牛养殖、加工、销售全链条发展。培育壮大淮南牛肉汤、八公山豆制品两大特色产业,推动八公山绿色发展产业园区、淮南牛肉汤产业园区、生态智慧奶牛牧场及乳制品加工等项目加快建设,培育一批产加销一体化龙头企业。积极发展乡村新业态,深入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推动农业与旅游、休闲、文化、教育、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新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00家。不断壮大农村电子商务主体,完善农村寄递物流体系,畅通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推动农产品流通提档升级。

扎实推进农业农村改革。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改革试点任务,有序推广确权土地电子证照发放。加大三变改革力度,开展三变改革村占比达到86%以上,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的村占比达到36%以上。积极培育土地流转和新型经营主体,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比例达58%以上。大力推进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9.5%以上。全面推进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鼓励参建金融机构优化专属金融产品和服务,引导更多金融资源投入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深入实施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以点带面推动乡村建设提档升级、比学赶超,新建省级精品示范村10个、省级中心村30个。巩固拓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百日攻坚成果,完善长效管护体系,新改建农厕1.2万户,整治提升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29座。建成四好农村路”530公里,支持寿县争创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实施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工程,加快推进安丰220千伏输变电、芦集220千伏变电站改造等重点项目,更新改造中低压电网410公里,建设村网共建示范点21个。新改建农村自来水厂3个、供水管道200公里,完成300辆客运汽车公交化改造。继续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和农房抗震改造,健全完善农村低收入群体等重点对象住房安全动态监测机制。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体系,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完善联农带农富农机制,管好用好扶贫资产和衔接资金项目,拓宽村集体和农户持续稳定增收渠道,切实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持续推进乡村治理示范创建,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开展移风易俗专项行动。

(五)加快提升城市品质功能活力,加速城市能级跃升。

完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加快推进铁路、高速公路、国省干线、航空、航道港口建设提速提质提效,力争开工建设谢家集通用机场,着力构建高效畅通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持续推动5G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深入实施城市更新攻坚行动,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三大工程,编制城中村(棚户区)改造三年规划,加快新淮村、春申湖周边、蔡家岗铁路周边等13个片区城中村(棚户区)改造,实施好前锋、淮化、铁路沿线等12个片区、100个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程。优化城市道路交通体系,开工建设淮河大桥及连接线,竣工通车中兴路下穿、和风西路,积极推进东支一路、楚都大道、湖滨西路等项目。扩大停车设施有效供给,新增公共停车泊位2250个、充电桩1200个、换电站5个。加强城市公园体系和绿道建设,新建口袋公园、街头游园21个。大力整治城镇燃气安全隐患,加快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二期和智慧燃气项目建设。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持续开展老旧小区雨污分流改造,巩固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成果,完成老旧供水、污水管网更新改造166公里。

提升城镇化质量水平。加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合理编制2024年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有序实施已获批方案,并根据需要动态调整。大力实施皖北两个加快三年行动计划,推动教育医疗、养老托育、社会福利、文旅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坚持一县(区)一策发展,支持各县(区)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加快构建特色产业体系,做优做强主导产业,壮大凤台县绿色农产品加工、寿县农副食品加工等县域特色产业集群。

(六)深入推进改革攻坚,激发发展内生动力。

着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积极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深入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严格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开展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提升行动,持续推进企业和个人政务服务事项一站式办理。建立健全企呼政应、接诉即办工作机制,提高企业诉求一口收办效率。全面开展清理拖欠账款专项行动,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高标准建设市营商法务区,为企业和各类经济主体提供效率高、成本低的法律服务。

统筹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启动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支持市属企业布局新兴产业,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益,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联动实施亩均论英雄”“标准地改革,盘活利用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8000亩。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巩固提升零基预算改革成果,持续推进财政绩效提升三年行动,逐步实现财政收入规模提升、债务风险有力管控、保障能力不断增强。持续深化价格领域改革,动态调整涉企收费清单,继续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丰富市级信用信息平台服务功能,依法依规开展失信联合惩戒和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全力争创国家信用示范城市。

(七)深度融入区域发展战略,持续扩大对外开放合作。

用足用好区域战略机遇。项目化清单化推动闵行・淮南结对合作帮扶行动方案落地落实,发挥运营公司优势,协同推进闵行・淮南科创产业园建设,动态完善《闵行淮南产业共建重点项目册》,结合闵行投资月月签、产业投融资交流会等活动,大力开展共同招商,实现招引项目数、总投资额双突破支持县区园区深化对口合作,创新合作模式,推进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多方联动,实现协同共赢发展。落实《合肥都市圈规划》,扎实推进新桥科技创新示范区(合淮合作区)建设,主动承接合肥产业辐射,提升交通设施互联互通水平,不断深化与合肥在教育、医疗、文旅、养老等城市公共服务方面的对接合作。

加快培育外资外贸新动能。深化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淮南联动创新区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开发区建设国际合作产业园,推动自贸试验区改革试点经验复制推广。积极开拓一带一路等新兴市场,推进与RCEP国家贸易合作,进出口总额增长10%以上。加强与中投公司、中德基金合作,积极举办外资招商推介活动,争取引进一批牵动力强的外向型大项目和产业转移项目,外商直接投资增长10%以上。大力实施铁海联运,积极推进多式联运,发挥公用型保税仓库作用,积极宣传推介单一窗口应用,帮助外贸企业节能降本。加快跨境电商产业园等项目建设,探索发展全球易货贸易,着力提升贸易数字化水平。

推动开发区提质升级。一区一策推进省级以上开发区扩量提质增效,推动全市开发区在全国、全省考评中争先进位,省级以上开发区亩均投资、亩均税收均增长15%。积极争取淮南现代产业园、谢家集制造园区升级为省级经济开发区,协调推进寿县经开区主导产业调整、凤台经开区调区,支持潘集经开区创建省化工新材料特色产业基地。进一步优化园区管理体制,完善园区赋权清单。指导开发区编制实施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规划,进一步完善园区水电气热路等生产配套设施,加快推进智慧园区建设,增强园区承载力和吸引力。

(八)着力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大力推动绿色低碳转型。

强化环境污染防治。认真开展生态环保突出问题整改质量提升行动,清单化、闭环式推进问题整改落实。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持续推进燃煤发电、工业涂装等重点领域设施升级改造,从严抓好建筑、市政、交通等重点工程项目扬尘专项治理,全面提高污染天气应急应对水平。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全面开展入河排污口排查溯源和农村黑臭水体排查整治,确保饮用水水源地、国考断面水质全面达标。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加强农用地土壤污染源头管控和安全利用,严格建设用地风险管控和治理,推进无废城市建设。

强化生态修复治理。深化新一轮林长制改革,完成人工造林0.8万亩,建设农田林网280公里以上,创建省级森林城镇1个、森林村庄15个,争创国家森林城市。严格落实河湖长制,建立完善水污染防治监管体系,严厉打击水环境违法行为。实施废弃矿山生态修复三年行动计划,完成矿山治理修复6660亩。加大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力度,建成西部采煤沉陷区治理项目一期,加快西部采煤沉陷区治理项目二期提升工程、新庄孜矿采煤沉陷区治理项目建设,谋划推进西部采煤沉陷区治理三四期项目,完成生态修复1万亩。加快凤台县凤凰湖安置区等重点项目建设,积极稳妥推进群众货币化补偿工作,全年搬迁安置群众7500人。

强化绿色低碳发展。深入实施碳达峰方案,积极申创碳达峰试点市(园区)。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优化用能预算管理,全力保障高质量项目用能需求。严格执行煤炭消费减量替代制度,开展新一轮重点企业一企一策节能减煤诊断。统筹推进绿色生活七大创建行动,建设省级以上绿色工厂6家,支持潘二煤矿创建国家级绿色矿山,新增建筑100%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投用公共领域新能源汽车600辆以上。持续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城市居民小区生活垃圾分类实现全覆盖

(九)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充分发挥民声呼应工作平台作用,进一步畅通群众诉求反映渠道,突出解决好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继续办好50项民生实事,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强化价格监测预警,充分发挥惠民菜篮子定点门店作用,确保重要民生商品供应充足、价格稳定。

大力稳就业促增收。实施稳就业提质扩量服务家门口就业三年行动,全力拓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渠道,统筹做好退役军人、农民工、残疾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开发各类就业岗位1万个以上,城镇新增就业3.7万人以上,充分就业社区建设达标率达到60%。实施技能人才强企行动,开展补贴性技能培训4.5万人次。开展返乡创业专项行动,发放创业担保贷款3.5亿元以上。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型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持续开展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专项整治。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持续推进全民参保计划,做好灵活就业人员、个体工商户、新业态从业人员等群体参保工作。实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将符合条件的重度失能人员的基本生活照料与医疗护理费用纳入长期护理保险支付范围。落实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和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推动村(社区)救急难互助社成立及运营。做好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完成居家适老化改造2100户,新增养老床位700张。深入实施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加大示范性托育服务机构、医疗机构托育点和县级公办独立托育服务机构等重点类型托育机构建设力度,新增托位3200个。

加快健康淮南建设。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全力推动国家卫生城市创建。进一步优化区域医疗布局,探索开展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试点,扎实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标准达标率达75%以上。推动安徽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市第一人民医院)南区全面投用,争创国家职业健康区域医疗中心,建成市中医院新院、市高新人民医院。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特色发展。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推动药品和医用耗材常态化集中采购,减轻群众就医负担。持续推进全民健身六进活动,打造淮南马拉松等品牌赛事活动,提升全民健身服务供给水平,建成体育公园6个、健身步道40公里。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持续开展文化惠民工程,大地欢歌系列活动为龙头,精心策划组织有特色、高水平的品牌文化活动。推动文物保护传承,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加快推进战国楚王陵(武王墩墓)发掘保护工作。统筹推动寿州古城历史文化旅游区、八公山生态文化旅游区、焦岗湖休闲度假旅游区建设,加快推进寿县古城墙区域文旅夜游提升、二十四节气主题展示馆、焦岗湖冰雪综合体、风声鹤唳园等项目建设,持续推进旅游+文化”“旅游+工业”“旅游+科技”“旅游+健康等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加大文旅宣传推介,打响八公山文化旅游节”“荷韵焦岗湖等活动品牌,重点打造烟火古城二日游”“八公仙境二日游”“山水郢荷二日游等精品旅游线路。

防范重点领域风险。持续防范化解地方法人金融机构风险,加快非法集资案件处置。扎实开展全国隐性债务风险化解试点,推进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综合治理和转型发展,有效化解存量债务。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切实兜牢三保底线。持续做好保交楼工作,加强在建项目预售资金监管。增强能源持续稳定供应、合理需求调控、风险预警和管控应对能力,确保迎峰度夏(冬)能源安全稳定供应。

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学习用好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矛盾纠纷多源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依法严惩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加强安全生产监管和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建设,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增强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加强消防、食品药品安全等工作。开展国家安全宣传教育、全民国防教育,完善新时代国防动员体系,强化退役军人管理保障,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扎实做好武警、双拥、人民防空、烈士纪念设施管理等工作。

促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全力以赴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全面对标创城三年行动计划及测评体系,重点推进架空线缆整治、农贸(批发)市场提升、建筑外立面整治、社会化停车场整治和小区规范管理等工作,不断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成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云平台,积极选树中国好人”“安徽好人”“淮南好人,开展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学习宣传活动。推进科学技术普及,提升全民科学素质。高质量完成第五次经济普查工作。更好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红十字会、法律服务等群团和社会组织作用,支持发展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事业。促进民族团结、宗教和睦,深化援疆、援藏对口支援工作。大力发展广播电视、地方志、档案、对台、外事和侨务等各项事业。

为进一步了解掌握社会公众对政策执行效果的反馈与评价,请您对该政策的制定及执行提出宝贵的意见或建议。我们将及时收集并分析,共同助力政策不断完善。
  • 姓  名:

  • 联系方式:

  • *内  容:

  • *验 证 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