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化“并联式”发展 蕴势启航新征程

发布日期:2021-11-16 10:53 来源:淮南日报 【字体: 阅读:

大通区统筹推动“四化同步”,释放发展的“乘数效应”——四化“并联式”发展 蕴势启航新征程

全省推动皖北地区高质量发展大会指出,要统筹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积极探索“并联式”发展、突破式跃升的有效路径,强动能、促一体、同富裕。

推动“四化同步”,需要谋定而后动。大通区委、区政府认真分析自身的发展基础和比较优势,明晰了推进“四化同步”的发展思路及实施路径,有效激活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四化同步’的要义,就是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引领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反哺工业化、牵动农业现代化,信息化为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赋能。”大通区委主要负责同志告诉记者,该区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推进“四化同步”,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走好四化“并联式”发展道路,释放发展的“乘数效应”,构筑高质量发展的后发优势。

锻造新型工业化“发动机”,厚植高质量发展的“产业根基”。该区推进“产业兴区”工程,大力培植和引进要素资源,采取盘活土地、招商引资、谋划重大项目、引入金融合作伙伴等办法,逐步形成与新型城镇发展相互匹配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骨干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实施“工业倍增”计划,全面启动3平方公里新的现代装备制造产业园规划建设,加快推动唐兴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建筑材料产业园、昆山产业园等项目建设步伐,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现代化水平。力争2021—2022年两年开工建设工业项目31个,总投资45亿元,培育拟升规工业企业25家。

用好信息化“科技羽翼”,为高质量发展赋能。该区积极推进信息化应用水平现代化,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实施“两化”深度融合示范工程,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改造,运用先进数字化装备、工业软件和行业综合解决方案改造传统设施、装备和生产工艺,促进传统制造向“现代智造”转型升级。推进信息化与城镇化协同发展,实施智慧城市示范工程,提升城镇基础设施智能化水平;整合政府公共服务资源,建设城市公共服务平台,构建广覆盖、易使用、惠民利民的公共服务应用体系。加快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广泛融合,加强农业生产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大力发展农业电子商务,构建以特色农产品交易为核心的农业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发展城乡一体的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经营业态。

走好城镇化“必由之路”,打造功能更加完善的东部智慧新城。该区积极推进城市建设现代化,推动路网建设融合,着力打通城市主次干道的各类断点、阻点,畅通城市“微循环”;推动高新区路网向东延伸至九龙大道和206国道,推动中兴路向北延伸至淮河堤顶路,努力实现与田家庵区、经开区、高新区一体建设、融合发展。加强特色乡镇开发建设,做足大通“两山两水”文章,加快启动10.2平方公里的特色小镇建设,尽快完成9.3平方公里的沿舜耕山湿地生态公园项目建设,打造富有城市记忆的街区社区。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推进瀚城、金城华府等房地产项目建设,推动林场路周边地块、田大南路周边地块、胡圩棚户区等改造,提升城镇形象和品位,力争到2025年城镇化率达到75%以上。

夯实农业现代化“基础支撑”,打造城乡一体化的美丽乡村。该区坚定不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发展高科技农业,打造“一村一品”发展格局,逐步构建产业联盟;大力发展农业产业电商经济,强化农业信息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培育智慧农业、数字农业、高效设施农业产业成长。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三变”改革,推进农业统一生产托管经营试点,提高农业经营集约化、规模化、组织化、社会化、产业化水平。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实施“三大革命”“三大行动”,做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实施农田水利设施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快落地,加快建设美丽乡村。

“推动‘四化同步’,核心在于‘四化’联动,关键在于重大项目支撑。”大通区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告诉记者,该区结合长三角一体化、淮河生态经济带等区域发展战略、促进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24条”政策等机遇,谋划重点项目78个,总投资约511亿元。同时,聚焦推进服务业现代化,规划建设沿淮河生态物流经济带、环高塘湖生态旅游农业经济带、环上窑山舜耕山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带、皖北钢材加工交易大市场、淮南东部电子商务物流产业园,尽快形成“三足鼎立”(洛河作业区、上窑珍珠码头、淮南快递物流园)、多点发力、全市一流、辐射华东的物流集散中心,着力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示范区、现代装备制造产业转移示范区、乡村振兴及生态宜居康养旅游示范区、现代商贸物流示范区。(记者 朱庆磊)

(责编:汤宁  初审:孙继奎  终审:沈国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