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责人解读】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四级调研员杨珺,市财政局(国资委)党委委员、副局长朱绍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杨春,市民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邢晓虹,市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副主任陶福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姚永召开新闻发布会解读淮南市2024年实施50项民生实事
主持人:
各位新闻界记者朋友,大家好,欢迎出席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参加今天新闻发布会的媒体有各省级驻淮媒体和市内各媒体,本场发布会由淮南传媒集团进行现场直播。
今年以来,我市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多措并举推动民生实事走深走实。今天我们邀请到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四级调研员杨珺,市财政局(国资委)党委委员、副局长朱绍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杨春,市民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邢晓虹,市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副主任陶福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姚永围绕我市2024年实施50项民生实事情况进行发布并回答记者提问。下面我们依次进行。
首先请市发展改革委四级调研员杨珺作介绍。
杨珺:
新闻界的各位朋友们,大家上午好!感谢大家参加“淮南市2024年实施50项民生实事”新闻发布。经市委、市政府同意,市民生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了《关于2024年实施50项民生实事落实方案的通知》。下面,我向大家介绍一下我市2024年实施50项民生实事相关情况。
一、实施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发展中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补齐民生短板,增进民生福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生工作,办好民生实事。2023年,我市大力实施10项暖民心行动和50项民生实事,统筹投入各类民生资金43.88亿元,通过全市上下共同努力,全面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用心用情用力办好民生实事,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得到显著提升。
今年,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市民生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市有关部门,在认真落实省文件工作部署的基础上,广泛收集民意、充分征求各方意见,研究起草了2024年实施50项民生实事落实方案,经市委常委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后,已于3月28日印发实施。落实方案明确了2024年民生实事目标任务、推进举措和责任单位,包括10大类50项目标任务和173条具体推进举措。
二、主要特点
一是注重普惠共享。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统筹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兼顾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不同群体差异化需求,重点安排受益面广、急需解决的安心托幼行动、老有所学行动等民生实事,积极回应群众关心关注关切的热点难点事项,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二是注重提升品质。实施健康口腔行动、实施出生缺陷防治提升行动等民生实事项目,提升群众健康水平。改造城市危旧房、改造城镇老旧小区、新增保障性租赁住房等民生实事项目,是聚焦群众最关心的家园建设问题,用于补齐城市短板,推进城市更新行动。深入推进餐饮油烟、噪声及恶臭异味扰民问题整治行动、开展农村黑臭水体治理等民生实事项目,改善群众生活环境,提升群众生活品质。
三是注重切实可行。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既最大努力解决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又结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财政承受能力,着力补短板、强弱项,与现有民生政策措施有机衔接,高质量推进实施。
三、主要内容
一是促进就业类3项。包括促进重点群体稳定就业、支持毕业生求职创业、实施放心家政行动。
二是社会保障类5项。包括加强城乡低保人员和特困人员生活保障、推进农村敬老院运营服务能力提升、加强城乡公益性公墓建设管理、实行企业职工退休一件事一次办理、稳步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设。
三是困难群体救助类12项。包括开展困难职工帮扶救助、实施困难残疾人康复工程、做好残疾人培训和托养服务、持续优化无障碍环境、大力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加强困难大病患者救治、强化残疾人福利保障、做好困难群体法律援助工作、强化困难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完善村(社区)“救急难”互助社运作机制、分类资助低收入人口参加基本医保、建立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保障标准自然增长机制。
四是教育惠民类5项。包括实施“安心托幼”行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教室光环境达标工程”、积极做好学生资助工作、实施老有所学行动。
五是卫生健康类3项。包括实施健康口腔行动、实施出生缺陷防治提升行动、实施农村地区适龄妇女“两癌”免费筛查。
六是环境保护类2项。包括开展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深入推进餐饮油烟、噪声及恶臭异味扰民问题整治行动。
七是交通出行类2项。包括扎实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实施便民停车行动。
八是文体服务类3项。包括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实施公共文化空间工程、开展送戏进万村活动。
九是城乡建设类10项。包括推进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实施风电乡村振兴工程、稳步推进城市危旧房和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大力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加强无物业住宅小区管理、推进“难安置”问题专项治理、实施皖北地区群众喝上引调水工程和淮河以南地区农村供水保障提升工程、实施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工程、巩固菜市整治和改造提升效果、加强对户外劳动者的关心关爱。
十是公共安全类5项。包括实施“惠民菜篮子”行动、深入开展放心满意消费创建示范活动、严打电信网络诈骗、开展食品安全“你点我检”、实施“食安名坊”培育行动。
四、进展情况
市民生办建立通报考核、不定督查暗访工作机制,采取“四不两直”方式对市级牵头单位和县区开展暗访督查。对于涉及多个部门的事项,推动建立联动推进机制,着力形成抓落实的工作合力。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全方位做好民生实事政策、实施成效等宣传工作。适时委托第三方开展50项民生实事电话调查,深入了解群众对我市实施民生实事的成效评价,收集存在问题和建议,督促各县区各部门有针对性补差补缺,切实提升群众满意度。截至目前,全市实施50项民生实事79个指标中提高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提高分散和集中养育的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保障标准等14个指标已提前完成,促进重点群体就业、实施出生缺陷防治提升行动等47个指标正在序时推进。全市新增城镇就业14984人;累计为60.3万人次低保、特困人员发放保障金3.5亿元;新增托位2165个,千人口托位数达4.44个;新增城市停车泊位13091个,其中公共停车泊位3218个。
下一步,市民生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将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充分发挥牵头抓总作用,统筹做好服务指导、项目调度、宣传引导、督查考核等工作,确保各项民生实事高质量完成。
主持人:
下面进入记者提问环节,请记者提问时先通报所在媒体机构名称。
工商导报记者:
为做好淮南2024年50项民生实事工作,请问财政部门在资金保障和管理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
朱绍明: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近年来,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安排,全市财政部门持续优化支出结构,支持办好民生实事,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0%以上用于基本民生保障。2023年全市统筹资金43.88亿元支持实施50项民生实事和10项暖民心行动。
一是坚持以民为本,强化民生资金保障。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加强民生领域资金筹集,集中财力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协同相关职能部门紧盯中央和省政策动态,充分把握政策支持的方向、领域,超前谋划、主动对接,最大限度争取上级转移支付份额。严格落实政府过紧日子要求,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严格控制非必要非重点项目,坚持节用裕民,压减的支出全部用于重点民生保障。
经初步测算,2024年我市50项民生实事项目计划投入资金35.33亿元,其中:中央财政8.3亿元,省级财政3.1亿元,市财政2.39亿元;县(区)财政16.73亿元,社会资金投入4.82亿元。
二是加快资金拨付,确保民生项目实施。开辟民生实事项目资金拨付绿色通道,各级财政部门第一时间将上级转移支付资金和本级预算安排资金分配下达至民生实事项目实施单位,并督促单位尽快形成实际支出。健全民生资金支出动态监测及督导考核机制,持续加大统筹调度,做好库款保障,切实加快支出进度,全力支持民生实事项目尽快落地见效。
三是强化经费管理,提高财政资金绩效。结合巡视巡察、审计、检查等发现的问题,进一步修订完善民生实事项目资金管理办法,严格项目预算评审程序,强化对民生实事项目资金使用管理。明确绩效目标、责任主体、监管要求,牢固树立“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理念,构建全覆盖、全过程、全方位的资金监管体系,全力推进50项民生实事高质量实施,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淮河早报记者:
今年由民政部门实施的民生实事有8项,占50项民生实事项目的近六分之一,在相关部门中居第一位。请问在2024年民生实事项目编排上,民政部门有哪些考虑?
邢晓虹: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民政工作是社会建设的兜底性基础性工作,民政部门是为老为小为困服务的重要职能部门。去年,市民政局承担了6项民生实事项目,已经全面完成年度任务。2024年,根据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安排,民政部门承担了8项民生实事,在项目编排上,重点呈现“四位一体”的工作格局:
1、精准化推进兜底保障工作。坚持提高保障标准、提升服务效能并举,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根据上级相关要求,视情提高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今年1月1日起已全部提高到86元/月。依靠社会救助大数据信息系统,定期开展多部门数据交换和比对,科学设置预警指标,对预警信息通过线上预警与线下核查相结合、主动摸排与认定帮扶相结合等方式,让符合救助条件的低收入人口得到及时有效救助。
2、标准化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一是以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和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建设为重要突破口,加快推进机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一体化发展,建设不少于6个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综合体),实施不少于2639户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二是提升农村敬老院运营服务能力,对公建公营敬老院按照平均每年每院5万元的标准给予补助,让老年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安享幸福晚年。三是提升殡葬服务保障能力,推进不少于6个城乡公益性公墓新建、改扩建或配套设施改造以及提升管理维护水平,让人民群众深切感受到殡葬改革成果。
3、精细化推进儿童福利保障。落实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保障标准自然增长机制,2024年1月1日起全市分散和集中养育的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保障标准分别提高到1700元/月和1300元/月,增幅分别达9.7%和18.2%,超过省级不低于5%的目标。积极开展“孤儿医疗康复明天计划”、“孤儿助学”、“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助学”等专项救助活动。
4、多元化推进“救助+慈善”有效衔接。积极链接救助需求和慈善资源,提升慈善帮扶效益,拓展社会救助范围。一是2024年6人次血友病困难患者,51名恶性肿瘤、心脏大血管疾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重大疾病困难患者,发放医疗救助金17.1万元。实现全市1112家村(社区)全部成立“救急难”互助社,每家互助社具备3万元的启动资金,为遇困群众提供应急救助。目前,已成立978个村(社区)“救急难”互助社,覆盖率88%,最高救助标准为每人2000元。
下一步,市民政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困难群众急难愁盼,加强各项工作调度,切实履行基本民生保障职责,不断增进民生福祉、促进共同富裕,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市场星报记者:
今年以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就业促进工作采取了什么措施,取得了那些成效?
杨春: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今年以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坚决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稳就业决策部署和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精神,持续优化公共就业服务,挖潜拓宽各类就业岗位,千方百计稳定就业存量、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序时推进各项就业工作,目前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4984人,总体就业形势保持平稳。
一是突出帮扶重点群体。以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等为重点群体,推进10项公共就业服务专项行动,出台《淮南市“千企进校园 万岗进万家”活动实施方案》,下发《关于做好2024年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分解任务,明确分工,督促县区和协调市直相关部门抓好政策落实、岗位开发、服务优化等工作,推动实现高质量就业。全市累计组织开展“春风行动”“2+N”等专项特色招聘活动594场,“招才引智高校行”活动21场,统筹发布岗位信息2.2万余个。
二是精细保障企业用工。聚焦我市七大新兴产业和“双招双引”重点企业用工服务,扎实开展“三级三方服务千企”“四进一促”活动,建立了21家重点服务企业“白名单”,实行人社服务专员包保联系制度,落实用工包保责任制。组织深入乡镇(街道)、村(社区)开展“就业摸排”,深入辖区企业、园区开展“访企问需”,深入重点群体开展“政策宣传”,建立劳动者应聘求职和企业用工需求“两个清单”,分别收集失业人员信息850余条、企业岗位需求3300多个,印制发放宣传资料1万余份。
三是着力搭建就业平台。完善“社区快聘”服务程序,丰富岗位类型,增强发布时效,提升“三公里”就业圈平台运行成效,目前平台常驻企业4390家,月均在招岗位2.2万个,登记求职劳动者7.45万人,实现就业3853人,推动86个城市社区达到充分就业社区建设标准。利用安徽公共招聘网开展“在线招聘”“直播带岗”,举办线上活动81场,服务企业2204家,达成就业意向1200余人。同时集中开展形式多样的“就业政策在身边”宣传活动,不断强化公共就业服务水平,提升社会群众对就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淮南广电台今晚800记者:
我市为了保障人口长期均衡发展采取了诸多举措,其中3岁以下托育服务备受广大市民关注,请问,发展托育服务事业的重要意义是什么?有哪些具体举措?目前进展情况如何?
陶福雷: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托育服务概念:托育服务是指为0-3岁婴幼儿提供全面专业的照料、养护、教育等服务,以促进婴幼儿的身体发育、智力发展、情感交流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发展。
发展托育服务的意义: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优化人口发展战略,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口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必须着力提高人口整体素质,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特别提出“要建立健全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大力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显著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发展托育服务事业有效解决了家庭带娃难问题,可提振群众生育信心,承接部分由家庭承担的育儿责任,为家长提供了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让他们可以专注于工作,而不必担心孩子的安全和照护问题,同时也为儿童的身心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环境,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民生需求的重要举措。托育服务还可以为家庭育儿提供指导,提升家长的育儿知识与能力,为下一代的成长创造良好环境,促进我们国家的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具体举措:
(一)健全保障机制。一是政策引领多层次。出台了《关于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实施意见》、《淮南市支持社会力量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专项行动政府政策清单》等文件,为推动托育事业发展提供政策保障。二是人才保障。实施托育人才三年培训计划,力争通过三年,使1000名托育从业人员达到能力提升,逐步补强我市托育服务人才短板。2022、2023年先后投入27万元,通过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托育机构从业人员培训,共计培训653人,其中培训托育机构负责人182人、育婴员472人。
(二)推进规范管理。一是规范行业监管。2023年7月在全省率先成立市级托育行业协会,以协会凝聚行业智慧,促进行业交流、强化行业自律,着力推进托育服务产业向规范化、专业化、优质化发展。二是强化综合监督。卫健、市场监督、消防安全等部门协调配合、联合执法,依法对托育机构开展规范运营、卫生健康、食品安全、消防安全等经常性检查,守护在托婴幼儿安全健康。
目前我市托育服务工作进展情况:我们的目标是到2025年,全市建成总托位数1.77万个,达到每千人口托位数5.84个,建成主体多元、形式多样、应享尽享、应护尽护的城乡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婴幼儿照护服务水平明显提升,人民群众的婴幼儿照护服务需求得到基本满足。截至4月底,全市共建成托育机构269家,全市共建成托位13454个,每千人口托位数4.44个。
安徽法治报记者:
请介绍一下我市为解决群众关切的停车问题,住建部门开展了哪些工作?
姚永: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增加泊位供给、缓解停车难题是当前广大群众关心和社会关切的民生要事,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持续开展便民停车行动,将其纳入2024年50项民生实事。
一、有关做法
一是强化顶层规划设计。为了统筹深入推进便民停车行动,协调解决停车场规划建设中的重难点问题,市政府成立了停车场建设领导小组。我市编制了《淮南市停车场专项规划(2023-2035年)》,共规划选址公共停车场189处、泊位3.1万个,其中近期建设64处、泊位1.2万个。
二是增加泊位有效供给。聚焦学校、医院、菜市场、老旧小区等重点区域,通过新建住宅配建、存量土地新建、结合公园游园和公共建筑配建、使用门前广场和立交桥下空间改建、利用老旧小区拆除腾退空间增设等多种方式挖潜停车场建设空间,增加泊位供给。2024年以来,全市新增停车泊位13091个,其中新建公共停车场21处、公共停车泊位3218个。
三是盘活共享停车资源。为了盘活路内路外和机关单位停车资源,主城区27条市政道路路内,施划了路内智能停车泊位3435个,白天收费管理,夜间免费停放;主城区13条市政道路路内,设置了夜间免费绿色泊位1150个,白天禁止停车,夜间免费停放;全市18个机关单位停车场、576个泊位,工作日夜间和周末周日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
四是推进智慧泊车建设。为了提升停车智能化管理水平,市建发集团与中铁建阿达驻车公司合作,建成市级智慧停车系统,向群众提供“找、导、停、充、付”等便民停车服务。截至目前,17个公共停车场、4586个公共停车泊位纳入智慧泊车系统管理,智慧泊车APP共4万用户注册、21万用户关注,2024年内将实现与“皖事通”平台互联互通。
五是规范停车收费管理。我市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和规范机动车停放服务收费管理的通知》、《关于优化我市机动车停放服务收费管理的通知》,实行“分类、分区、分时”停车收费管理。价格杠杆促使“僵尸车”现象显著减少,泊位日周转率从0.7次上升至5.08次,半小时内免费停车比例达到58.2%,居民区周边道路收费标准从原来的每日最高25元大幅降低至最高13元,免费时段从晚8点提前至晚6点。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经市、区共同努力,便民停车行动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下一步:一是均衡停车泊位供给,采取新建配建、盘活共享等方式,持续增加老城区学校、医院、菜市场、老旧小区周边停车供给,缓解停车矛盾;二是扩大智慧泊车覆盖,发挥智能互联优势,推动全市各类停车泊位纳入市级智慧泊车系统,提高群众停车便利度;三是完善充电服务设施,打造城区2公里半径充电设施服务圈,加快建设市级充电监管系统,提升全市充电点、换电站智能化服务水平。
主持人:
感谢各位的发布。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散会。